2024年3月21日星期四

我们都是华人



最近看了某一媒体访问张国祥的视频,他说到吉兰丹的华人分成城市华人(Cina Bandar)和甘榜华人(Cina Kampung),而他认为城市华人看不起甘榜华人,他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谓的城市华人,就是居住在城市的华人,主要是哥打巴鲁。而乡村华人就是住在郊区的华人,土生土长华人。

许多城市华人在英国殖民的时候来到吉兰丹,多数定居于各县的城镇。当然他们是来到这里找生活,也开始办学校,希望下一代也接受华文教育,所以有的华小也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了。

当中的城市华人,有许多也是从外地搬迁到吉兰丹,选择聚集在哥打巴鲁。我的父母也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哥打巴鲁落地生根,虽然出生于吉兰丹,也不能成为anak Kelantan(吉兰丹人的小孩),所以我们在购买产业也会面对问题。这一群华人就是在我国独立前后的华人,迁移到吉兰丹,主要是寻找商机。

从外地迁移来的华人,还有在城市的华人,接受的是华文教育,说的是一口流利的华语。当初爸爸从关丹来到吉兰丹谋生,定居的地区,许多都是从外地迁移而来的华人。大家选择在同一个地区,可以互相帮助。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多数都是同样祖籍的华人。

甘榜华人有的是十八世纪已经从泰国南部迁移到泰国吉兰丹边界的道北等地。张国祥的祖辈就是这一群华人,因为当中我所认识的亲人也是一样,祖辈从泰国北大年(Pattani)、那拉提瓦(Narathiwat)、也来(Yala)等地。他们也来到吉兰丹定居,有的和当地泰裔联婚,也被称为福建暹,说的就是福建人,保存着华人文化。只不过,他们没有接受华文教育,因为当时候没有华校。在英国殖民时代,建立许多英校,英校也成为了土生土长华人的选择。

张国祥是五十年代土生土长的华人,接受英文教育,当时是英校。在那时候的华人,多数都有机会获得踏入大学门槛的。所以在八十年的华校老师,都会看到许多不谙华语的华人老师,可是可以以福建话来沟通。

许多土生土长华人就选择到英校或是马来学校,学的是英语和国语,同学都是友族同胞。生在在甘榜,更能接受的马来文化。当然也有的土生土长华人,小时候在华小就读,然后长大后选择到马来学校继续升学。

当时的教育氛围,还是以英校为主,不难看到。在怡保的舅舅,他们也是接受英文教育,当时大家都觉得英文很重要。可是,无可否认,后来改制了,许多华人家长选择了华校,也大力支持华校,使到华校可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早期的华人,接受英文教育,当然加入政府机构的机会就比较大。看回学校的校刊,吉兰丹的教育局长是华人,也曾经到访华文学校。可是后期的国中生,踏入大学门槛的几率已经越来越少了,当然政府机构的华人脸孔也越来越少了。

记得有一年,一位是一位土生土长华人朋友,她不谙华语。她把孩子送到华校,希望孩子也接受华文教育。当她被老师质问为什么不会说华语的时候,她觉得不是很舒服。而那位老师是从外州来的老师,或许她不明白,吉兰丹的土生土长华人,还有许多是不谙华语的。

可是现在的学习氛围已经不一样了,我见到许多土生土长华人朋友或是老师,也把孩子送到华校。不止是要学习华文,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接受华校的教育氛围。

当张国祥说到城市华人看不起甘榜华人的时候,或许他不知道,现在的城市华人也到甘榜定居了。而有许多甘榜华人也搬迁到外州,甚至空置了自己祖辈留下的地,也建了许多屋子,让更多的城市华人购买。

而马来学校的学习环境也比较倾向宗教化,已经不是成为华人家长的首选,甚至有些马来家长也选择把孩子送到华校。

当张国祥把自己的观点放大的时候,或许他不明白时代已经不同了。当然我也曾经接触张国祥的家人,她的概念,城市的华人就是看不起甘榜华人,可是有必要吗?我们都是华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