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

当忍耐成为唯一的选择



最近在国外旅行时,我真正见识了何谓“熊孩子”。在餐馆里,一个孩子大吵大闹,跑来跑去,甚至拍打桌椅。奇怪的是,父母竟能视若无睹,旁边的顾客也若无其事,仿佛这就是稀松平常的事。或许,当下的人们学会了忍耐,只为了避免发生不愉快的场面。

回国后,在一间咖啡厅,我原本只想安静地享受一杯咖啡。却见一个小孩在店里到处乱跑,大声喧哗,还不断推开沉重的玻璃门。那玻璃门随着他的动作发出刺耳的声音,让人坐立难安。年轻的父母一开始偶尔出声提醒,但小孩顶多停顿一下,很快又继续胡闹。父母后来也不再坚持,只是低头聊天,任由孩子继续。我只好选择离开,避开这吵闹的空间。

原来,如今所谓的“熊孩子”并非少数。不同的是,有些父母懂得管教孩子,有些却选择漠视,只要没出意外就好。餐馆的员工或许也习以为常,只要没损坏东西,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其他顾客呢?有的快点吃完就走,有的只能忍耐,算了别多事。

在社交媒体上,我看到有些餐馆干脆拒绝接待带小孩的家庭。我想,这或许正是原因之一。许多父母总是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觉得顽皮是天性,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不仅会打扰别人,也可能损坏物品,甚至危害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那天,我观察了许久,尝试用眼神示意孩子不要再推门。他看见我,的确有些收敛,马上跑开。但没过多久,他又跑回来,继续推着门,还露出似乎带着挑衅的眼神,好像在试探我是否敢出声。我于是站起身来,准备阻止他。正巧,这时他的父母起身要离开,带着孩子走了。

我相信,如今的孩子和早年确实不同。以前的孩子若顽皮,父母会当场喝止,甚至责备,以免影响别人。孩子闹腾,父母要么安抚,要么干脆带离现场。而现在,父母可能一边喝茶聊天,一边“看顾”孩子,心里认定只要孩子还在视线范围内,就不算失控。至于吵不吵、烦不烦、影响不影响别人,就无所谓了。

于是,顾客们要么默默忍受,要么快速吃完走人。偶尔也有人出面劝阻,却往往换来尴尬,甚至引起冲突。家长的回应,通常是那句:“孩子还小,不懂事嘛!”似乎所有的不便与困扰,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抵消。可问题是,大人就必须一忍再忍吗?到底要忍让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

或许,在当事人眼里,这只是小事。但对其他人来说,却破坏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明明是要好好用餐、好好休息,却因为一个孩子的任性而打扰。最后,只能无奈地说一句:“还是孩子,算了吧。”

然而,这样的“算了吧”,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2025年9月21日星期日

街道上的秩序与自由:日本骑行见闻



日本的骑行旅程

这一次到日本,我带上了新买的折叠自行车。它重量不到十公斤,配有十六寸的轮胎。我选择轻盈的车身,是为了方便携带上列车;也选择大一些的轮胎,因为必须骑得更远。

抵达机场后,我选择住在附近的酒店。隔天一早,便骑着自行车往下一个目的地出发。一路上,我观察当地人如何骑行,也学习着他们的安全方式。我的后架系着小背包,肩上又背着背包,看起来好像是拿错了行囊。直到后来,我才在当地买了一个前架背包——只是价格真不便宜。

日本街头的骑行文化

这里的马路宽阔,步行道也很舒适,偶尔还能看见专门的骑行道。街上的行人与骑士都很多,彼此穿梭其中,却并不显得突兀或混乱。相比起香港和澳门,日本的骑行环境让我感到更安心。

出发前,我查过相关条规:骑士必须让行人优先、佩戴头盔、遵守方向,不得逆行。当地人的自行车必须有官方登记和保险。虽然游客没有这类限制,但我还是随身携带了购买单据,以证明车子并非盗窃品。

然而,实际在街上骑行时,我却发现不少人迎面而来——他们就是在逆行。大家似乎骑得很自在,并未受到约束。于是我也学着在烈日下逆行,只为避开曝晒。规则与现实,原来也有差距。

商场里的怀旧与惊喜

逛商场时,我总喜欢直奔自行车部门。有的商场把整层楼的一半都留给了自行车。琳琅满目的款式,让我看得目不暇给。让我意外的是,还能见到我读书时代常见的26寸传统自行车,不仅陈列在商场里,更在街头随处可见。

在这里,自行车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生活一部分。许多车子装着儿童座椅,一前一后,妈妈或爸爸骑着车,带着孩子穿梭人群。小孩或安静坐着,或自己骑着小型单车。青少年身穿白色校服,飞快地掠过街道,却在红灯前整齐停下,秩序感油然而生。当然,也有人不守规矩,结果被路人大声斥责。

管理与秩序

这么多的自行车,谁来管理?在热闹的街区,我看见了骑警亭。执法人员穿着白色制服、手套和帽子,骑着自行车在街头巡逻,宛如交通警察。

也有年长的执法人员负责管理停车秩序。指定区域外禁止停放,但总有人图方便乱停,结果被开罚单。我自己曾误停在骑士专属付费停车位,收到红色警告单,好在没有罚款。这才学会留意标识。

停车位的设计同样令人惊叹:商场地下室、车站周边、马路两侧,都设有整齐的自行车架。只要将车轮推入,锁扣便会自动锁住。系统还贴心提供免费时间,超时则需到缴费机输入编号,付费解锁。

自行车的历史与记忆

离开大阪之前,我专程前往 Shimano 博物馆。展馆里不仅展示了现代车款,还介绍了自行车在日本的发展史。原来,自行车是由英国人带入日本,而后逐渐发展为产业。Shimano 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牌。

展品中有一辆折叠自行车,曾供士兵背上战场。这让我想起二战时期,日军正是骑着自行车从泰国进入马来亚,有的甚至从吉兰丹沿海登陆。这段历史,在眼前浮现。

旅途的方式

在日本,我从东京一路骑行到大阪,再折返回国。长途路段,我就把自行车折叠套上布套,推上列车。有时因为出口难找,拖着车子与行李四处绕,便索性推着上手扶梯。虽然费力,却也成了一种小小的技巧。

有人问我,这样旅行,不累吗?当然累。但在骑行途中看到的风景,学到的知识,遇到的麻烦,都是旅程的礼物。它们不只是记忆,更化作故事,添进我的人生。

或许,就像那辆折叠车一样。它能被收起,也能带我走向远方。我的旅程,也因它而多了无数精彩的片段。

教育的转变,谁来守护老师?


记得十多年前,我开始为学校设计部落格。那时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上载所有资料,也编写相关的内容。当时分文未收,也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重要,只不过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而已。

之所以选择部落格,是因为无需付费,而我也不想自掏腰包,既花钱又花时间去管理。就这样,学校的资讯不断被更新到网际网络。我几乎包办了所有的资讯报告,不时更新学校的资料和史记。

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慢慢放手,觉得没必要再由我全权负责。当然,换了管理员后,处理方式自然不同。我习惯独自承担,因为在我看来那并不是难题;但有人认为工作应该分摊,大家一起扛。

或许时代不同,大家的观念也改变了。许多人觉得部落格只是额外的工作,没必要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于是,许多任务就分摊出来,好让每个人都肩负起一些责任。结果表面上大家都参与了,但事实上,一个人往往必须身兼数职,工作压力反而更大。

当大家埋怨教育部不断增加老师的工作负担时,或许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这些工作是否真有必要?是否符合现今的教育政策?抑或其实并不需要老师去承担?当然,最终还是要看掌校者如何执行。

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工作区块,自然都得好好表现,才能有升迁的机会。看看一校之长,难道不曾渴望过能表现突出,进而站稳脚步,得到教育部的赞赏,甚至获得荣誉?换句话说,只要身居其位,往往还是先顾及自身利益。

记得当年刚踏入校门执教时,每天都为学生成绩忙碌。清晨开始辅导学生,放学后还得照顾后进生。课外活动也常常牺牲,为的就是应付小六检定考试。

后来,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风气,孩子们一早就必须开始晨读。原本热闹的校园,球场上常常传来阵阵欢呼声,偶尔还会玩到满身大汗而挨骂。但这些场景,渐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取代。

疫情过后,为了让孩子重新感受校园氛围,不增加学习压力,同时展现他们的才华,学校鼓励学生站上舞台,发挥天赋。各种节日也大事庆祝,甚至安排千人操演,还要拍摄视频上传到抖音。学生是开心了,因为他们能玩、能表现。但老师却苦了,课程进度一再被压缩,教学压力沉重。

慢慢地,学生已经走出教室,转向草地和舞台,因为那比课堂更有趣。学校为此感到自豪,认为自己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然而,最难受的却是老师,他们在这股潮流中,已经逐渐迷失了方向。

2025年9月20日星期六

当校园里也存在职场霸凌



近来学校频频发生学生霸凌事件,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也呼吁对方霸凌者负起责任。在学校里,孩子会向家长报告,家长再向校方投诉,或者登入政府官方网站反映问题。在校园中,学生和老师就是主要的关键人物。

学生霸凌同学,老师霸凌学生,那么会不会也有上司霸凌老师呢?当然并不少见,只不过能掩盖的就尽量掩盖。否则,老师就选择调离,去别的学校重新适应环境。再不行,就提早退休吧!毕竟每一个人的承受力和能力都不同。

我的一位同学就告诉我,她因为这样的遭遇,不得不离开原校,辗转了好几间学校。然而,如果在小地方,就没有太多选择了。要不就继续忍气吞声,任由打压;要不,等到年资差不多,就提早退休算了。

或许大家很少关注学校里的职场霸凌,毕竟少有肢体伤害,多数是语言霸凌:被迫做大量教学以外的工作,或者遇上欺善怕恶的排挤,搞小圈子压迫反对者。这其实就是一般的办公室政治。只是随着时代不同,上司也未必会成为老师的后盾。哪怕是某些家长,只要看不顺眼某位老师,就可能暗中使坏;更险恶一些的,甚至设计种种阴谋,为了拔掉“眼中钉”,不惜加上污蔑的罪名,务必要让对方无法翻身。

大家或许以为学校是高尚的教育场所,怎么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没见过的,自然难以置信。但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很多事情都可能被揭发,往往令人震惊。

许多老师选择提早退休,官方数据给出的理由多是“失去继续教学的兴趣”。然而,在一些社交媒体上,却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既然下定决心要离开,他们就不想再为难自己,索性填写“没有兴趣教学”为由,以便顺利获批。也有上司希望老师继续留下来,会多番挽留;但更多时候,谁走了都无所谓,很快就有人代替。

突然被调职、申请调职,甚至申请提早退休,其实背后的故事,只有当事人最清楚。是继续留下来,还是选择离开?如果留下来只能“行尸走肉”,虚耗宝贵的时间,又有何意义?教育从来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它关乎下一代,关乎孩子的灵魂,所以老师才会被称为“灵魂工程师”。可是,当灵魂工程师自己都失去了灵魂,又如何继续教育孩子呢?

因此,社会和教育部门必须正视学校里的职场霸凌问题,建立更完善、更透明的申诉机制,确保老师在教学岗位上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保障。唯有如此,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落实,孩子的未来才会有更坚实的根基。

光辉一闪,人生漫长


看着那新建的球场,光滑的地板,头顶上的计分板,还有灯光。一排排的椅子被拉出来,填满了球场的外围,让更多的球迷可以感受每一场球赛。朋友提起了一位热爱运动、热爱教育的商人。然而,我看到的,这就是一种对社会的回馈。

读书时代的我,曾经在千人的目光下,在球场上奔驰,感受过许多挫败,也迎来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可是时光从来不告诉我,所有的光辉都会过去,所有的胜败不过是一闪而逝。

我在这里,朋友依然非常喜悦,然而我却不再有开心的感觉。是因为离开太久了吗?是因为我找到了更好的跑道吗?还是因为我已经不再想回到过去?

我们走出了球场,灯光慢慢地熄灭,大门也随之关闭。我依然是我,从未改变。从读书时代十多岁的青少年,到二十、三十岁的青年,再到四十岁的中年,直到退休,如今几年后就要步入六十。我已不再执着,不会幻想让白发重新变黑,好让我能混在孩子中间。孩子们带着稚气问我:“老师,你好像我妈妈一样。”殊不知,他们的妈妈,曾经就是我的学生。

我离开了球场,也离开了职场。骑着自行车,行在东京的步道上,京都宽阔的人行道上,和歌山冷清的街道上。我仿佛爱上了这里的骑行,只是因为这里骑行,可以很自在。

当我在球场奔跑的时候,我忘记了许多人的欢呼声,甚至是喝倒彩。我不断地跳跃,只是想要把球抢到手,再传给队友。当时的我,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前途。而当我看到孩子慢慢长大,却从他身上找不到昔日的自己。我感到欣慰吗?失望吗?其实都不是,我只希望他能做自己。我希望他长大后,不必为前途忧虑,因为我会支持他;我希望他不会感到茫然,因为他的路可以自己走。

阔别已久的朋友,再次相遇,简单的晚餐与早餐。虽然好久不见,我依然发现自己成了话痨。或许,经历过的人,总是如此。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厌烦老人家多话,原来经历和生活,总是填满了他们的生命,就像如今的我。或许再过几年,我也不会再谈起从前,聊起的话题会是生活,会是哪一国的文化传统。

我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才可以不再提起过去,不再去回忆那些美好与遗憾。或许,我会像母亲一样,总是记得从前,而忘了当下。人就是这么奇怪。而我,也慢慢地走出人群,开始融入陌生人的日常。因为只有这样,我不会觉得有压力,也不必重提过往——因为别人并不会在乎。

我和朋友告别,不知何时再来。一个我曾经来过的地方,一个我曾经与球友一同到过的地方,一个让我心底仍留有一点点回忆的地方。

2025年9月19日星期五

大梦与路途



最近听了任素汐的歌曲《大梦》,是她和中国一个乐团合唱的。我听了旋律,真的很好听,再看看歌词,别有意味。我尝试拿起智能吉他,弹唱这首歌,当然不容易。有的旋律很温和,有的旋律很快,我也跟不上。

大梦,谁没有大梦?只是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梦。然而,走过的人,才会明白所奋斗的一切,是值得的吗?还是梦想真的成真了?可是,有多少人真的梦想成真,又有多少人被生活所磨折?然后,不断感叹:生活不容易。

我离开了职场,或许可以说没有了职责,确实轻松,至少能够活出自己。理想嘛,已经成为过去式,也无谓一直回忆,更没必要带着遗憾。

每一个年龄层,就如同这首歌所诠释的那样,有些事情就是不知该怎么办,不知如何抉择。有的抉择可能后悔一生,有的抉择却能改变命运,有的走到最后,依旧不知结果是什么。

每一个年龄层,都让我们仿佛站在十字路口。选择哪一个方向,我们都不知道会怎样。但若不往前走,只是原地踏步,就永远走不出去。只是,现在的人算幸运,父母是一盏灯,不断照亮着前方的路,只为了下一代能更好。

有时候,我们就是需要多一点点勇气,告诉自己:再往前几步,或许以后会更好。

当我骑着自行车时,前方就是斜坡。斜坡之后会怎样,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我想骑过去,就算不能,也要推着车往前走。或许前面就是不同的景色,可能前方的路更容易,因为下坡而更加轻松。

我从来不敢想象,离开职场后,再过几年就六十了,我会停下来吗?当然不会。我反而想要更快一些,因为身体总在提醒,有些事情是有限度的,千万别逞强。可是,如果不去做,怎么知道自己原来可以做到呢?所以,我告诉自己:别被年龄蒙蔽,年龄只是个数字。

当我推着自行车,乘坐日本列车,看着他们的神情,那就是生活。而我又何尝不是为了生活而劳累、奔波呢?不过,那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回想起来,那也是一种回馈,让我能享受接下来的悠闲。列车上,不会因为我已是银发一族而让座,我也明白,他们更需要。而我,能站上一个小时,也无所谓。

到站了,我推着车走出车站。烈日当空,我选择站在遮阳处,打开谷歌地图,看看要走的方向,再次出发。这样的动作,我已经做过无数次。虽然有时候走错了方向,兜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但在途中,我看见了不同的风景,其实也不错。

旅程告诉我,错了没关系。再走多几百米,甚至几公里,就会看到更多,不是更好吗?最后,总还是在天黑前回到落脚之处,让自己松一口气:我安全了。

我听到歌曲里唱到踏入年老的时候,想起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同。我明白,无法比较。我只知道,让自己每一步都不断学习,继续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发现美好。我希望自己,不要总反复地问:“该怎么办?”

我知道,只要前面有路,手机还有电源与讯号,我就能走到目的地。而骑着自行车时,我或许早已忘记自己走了多远。

时间带走的,和留下的



阔别三十多年,再次见面。我们因为篮球而认识,还代表师训获得过冠军。再次见面,她还是没什么变,而我已经离开职场,也不再染发,选择了当银发一族。

芙蓉,我曾经在读书时代来打球的地方。期间,也曾经来过几次。
朋友很热情,吃了晚餐,还带我四处兜走。我们来到了新建的球场,恰好进行着亚洲青少年杯,不过球赛已经结束了。

还在职场的她,偶尔和孩子打球;而我,曾经是多么热爱篮球,却选择了放下篮球,也离开奋斗已久的职场。然后,骑着自行车,去我喜欢的地方。

我发现,有些人可以热爱篮球至老,愿意牺牲许多时间和金钱;有的人是半途出家,爱上篮球,从此踏上不归路;有的人,选择放下,去做其他更想做的事情。我就是其中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因为世界太大了,要学习的事情实在太多。

记得,曾经遇过一位友人,他还是国家队队长。我们闲聊时说到,他的孩子不打篮球,而是选择了其他球类;也有人希望孩子承接自己的球艺,培养成才。而我,孩子一点运动天分也没有,我也无所谓,这让我多了许多时间给自己。

我从运动场出走,并不是不再热爱运动,而是选择放下。因为放下,才会看到还有更多的选择。在不同的领域,才能看到自己独特的一面。其实,有些事情不是眼前看到的就一定最重要,反而是放下了,才会发现前面还有更多值得去尝试的。

当朋友因为篮球而被排挤时,我想,何不选择放下?这样自己会更好过,而不是一直往后看,只记得过去的功绩与牺牲。执着,只会让人不断回想,却无法自拔。如此一来,就算过了多少年,也会错过前面的美丽风景。

当我在京都一座神社的大厅坐下时,感受到无比宁静。偶尔听到诵经声,虽然一句也不懂,但我心里也默念着“阿弥陀佛”。感谢自己来到这里,可以享受片刻的平静,看到途中的风景,认识当地的文化。

当然,骑在芙蓉的马路上,是另一种体验。烈日当空,骑在斜坡上时,我努力地向前,因为我相信前方的风景是美丽的。最后,我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也看了一出戏——《南京照相馆》,看见了历史。

再次来到芙蓉,又去了球场。我会不会回想以前?当然会。以前的回忆值得珍藏,哪怕只是片刻。因为那是我的成长过程,酸甜苦辣,起起落落。最重要的是,那些曾经遇见的人,让重逢的此刻,依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