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国外旅行时,我真正见识了何谓“熊孩子”。在餐馆里,一个孩子大吵大闹,跑来跑去,甚至拍打桌椅。奇怪的是,父母竟能视若无睹,旁边的顾客也若无其事,仿佛这就是稀松平常的事。或许,当下的人们学会了忍耐,只为了避免发生不愉快的场面。
回国后,在一间咖啡厅,我原本只想安静地享受一杯咖啡。却见一个小孩在店里到处乱跑,大声喧哗,还不断推开沉重的玻璃门。那玻璃门随着他的动作发出刺耳的声音,让人坐立难安。年轻的父母一开始偶尔出声提醒,但小孩顶多停顿一下,很快又继续胡闹。父母后来也不再坚持,只是低头聊天,任由孩子继续。我只好选择离开,避开这吵闹的空间。
原来,如今所谓的“熊孩子”并非少数。不同的是,有些父母懂得管教孩子,有些却选择漠视,只要没出意外就好。餐馆的员工或许也习以为常,只要没损坏东西,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其他顾客呢?有的快点吃完就走,有的只能忍耐,算了别多事。
在社交媒体上,我看到有些餐馆干脆拒绝接待带小孩的家庭。我想,这或许正是原因之一。许多父母总是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觉得顽皮是天性,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不仅会打扰别人,也可能损坏物品,甚至危害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那天,我观察了许久,尝试用眼神示意孩子不要再推门。他看见我,的确有些收敛,马上跑开。但没过多久,他又跑回来,继续推着门,还露出似乎带着挑衅的眼神,好像在试探我是否敢出声。我于是站起身来,准备阻止他。正巧,这时他的父母起身要离开,带着孩子走了。
我相信,如今的孩子和早年确实不同。以前的孩子若顽皮,父母会当场喝止,甚至责备,以免影响别人。孩子闹腾,父母要么安抚,要么干脆带离现场。而现在,父母可能一边喝茶聊天,一边“看顾”孩子,心里认定只要孩子还在视线范围内,就不算失控。至于吵不吵、烦不烦、影响不影响别人,就无所谓了。
于是,顾客们要么默默忍受,要么快速吃完走人。偶尔也有人出面劝阻,却往往换来尴尬,甚至引起冲突。家长的回应,通常是那句:“孩子还小,不懂事嘛!”似乎所有的不便与困扰,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抵消。可问题是,大人就必须一忍再忍吗?到底要忍让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
或许,在当事人眼里,这只是小事。但对其他人来说,却破坏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明明是要好好用餐、好好休息,却因为一个孩子的任性而打扰。最后,只能无奈地说一句:“还是孩子,算了吧。”
然而,这样的“算了吧”,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