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我曾经到这里一游。我把车子停泊在路边,然后骑着自行车。骑到了河边的公园,恰好是假日,有的人是在跑步,有的人是在运动,有的人带着小孩来玩乐。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这里的环境,我穿着短裤运动装。这里的条规,应该都是针对穆斯林。不过,我也不想多逗留,感觉很另类!
我继续骑行,骑到了曾经和妈妈来购买糕点的摊子。可是这里已经没有人了,不知道是不是也迁移到新市镇继续做生意。在一条小路,来来往往的汽车很少,我可以很轻松在路上骑行。这里的居民把屋子建在河边,我在河边看看。有的人家,就是乘坐着小船,然后启动马达,就可以穿梭在小河。然而这条河去到河口,就是大海了。对面的红树林,保护了这片大地,抵挡了风浪的侵袭。在年终的时候,更是南中国海愤怒的时候,引发了大风大浪,甚至会淹没附近的地区,也慢慢地侵蚀了靠海的陆地。
早上的太阳,已经慢慢地升空了。我站在河边,看着来往的船只,船夫也习惯了这条河,可以让他们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或许在以前的时代,这里更是繁忙的交通枢纽。不过,大家都往内陆迁移了,河边的人家也越来越少了,甚至屋子也快要倒塌了。当然还是有人选择居住在这里,或许是以经济的角度去考量吧!
离开了这里,我骑到了市镇,我曾经到当地的政府机构缴交税务。小小的市镇,银行、土地局、市政局、学校、医院、火车站、商店、菜市等等,可说是样样齐全。
许多华人先辈漂洋过海,来到了这里落地生根。这里老旧的商店,就是一个见证。曾经繁忙的街道,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昔日的商贸港口,接壤了火车路,是东海岸的主要公共交通。不过后期发展缓慢,也无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当地唯一的华小,它的建立已经超过了一百年的历史,见证了道北曾经的繁荣。然而就读的学子,华人子弟已经成为少数的一群了。朋友也说,教导小孩的时候,也挺吃力的。虽然说有教无类,但是华小的建立的初衷是什么?相信就是为了让华人子弟接受华文教育,改变下一代的命运。然而也是为了传承华人文化,不忘祖辈的校训。不过,如果华人子弟也少了,华人文化还能够在传承吗?祖辈的校训是否还铭记?
这里的华人,除了在市镇经商,有的还选择在郊外地区,从事种植业。所以许多华人,都拥有自己的土地,甚至也不少是成功的商人。不过时代的变迁,许多也选择了搬迁了。
我看着关着铁门的道北华人联合会,这里曾经是华人在集聚地,华人设立的会所。如此的会所,当然在许多地区都能看到,曾经到曼谷的小地方,还看到许多姓氏会馆。来到陌生的地方,找到了商机,当然也会慢慢地从家乡,带来更多的同乡人。许多从中国出走的华人,选择了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只是为了找一个安身的地方,继续生活!
不过,我曾经尝试去了解有关丹州华人的足迹。从早期南来到布赖新村的客家人,然后在当地落地生根。曾经了解,当地的华人还是保留着传统文化和习俗。虽然曾经被打压过,可是国家独立后,他们再次建立了自己的家园,保存了他们的文化和习俗。
有的华人是乘坐船只,从南中国海来到吉兰丹海岸,然后从河口继续往上的华人。他们选择了适合地方登录,也选择了在当地落地生根。不难看到的内陆地区,有着许多华人的足迹。
可是,我也看到了许多也是从泰国南部迁移到丹州。在泰国南部的哥乐、也来、那拉提瓦、北大年等地,都有亲人。有的选择继续留在泰国,有的选择继续往南,来到了吉兰丹,甚至更远。
吉兰丹的华人虽然人数不多,可是他们的足迹,却是遍布了许多地方,甚至是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我看到的道北就是其中一个,是一个华人经商地方。
我再次来到道北,朋友还告诉我,他父亲是当地人,不过后来迁移到哥打巴鲁。然而,她的祖辈,到底是从中国南来,还是从泰国边界迁移下来,我就不了解了。可是,她的祖辈却是当地挺有名声的华人,也留下了许多产业。早期的华人,会置业购地,然后留下给后辈。当然,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少,有的选择迁移到他处。所传承的土地和物业,有的也售卖出去了。
道北这个老旧的市镇,却见不到曾经的经营模式了。许多商店已经倒塌,菜市也关闭了,老街的摊子也越来越少了,政府部门也搬迁到适当的地区了。这里成为人们路过的地方,只为了继续前往不远处的海边。
我发觉许多老旧的市镇或是地区,许多都废弃。政府更趋向于建设新市镇,新城市。更好的规划当然是带动当地的经济,可是旧市镇也有它们的吸引力。
只不过道北是一个小地方,人口不多。不管是华人或许其他族群,许多都是为了生活,都选择了搬迁到其他的地方,甚至到他州。虽然当地政府积极发展新市镇,许多商店的建立,甚至附近还有住宅区。可是,已经搬迁的人会不会再次回来,回到他们曾经熟悉的地方。
道北市镇存在着新和旧的交替时期,可是觉得旧市镇的没落倒是有些可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