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星期五

岁月在校园静静流淌


我把车子停在学校旁的小巷,让孩子步行进入学校。中华中学,我的母校,一个承载我许多回忆的地方。这里的球场,更是刻下了我青春的汗水与伤痕。离开中学后,我踏入小学,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直到选择提早退休,才正式告别校园。然而,即便退休了,我还是未能真正离开学校——因为孩子还在这里求学。或许,今年过后,这里将成为我真正道别的地方。

这是一个从来不陌生的地方。从小学开始,我便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几个年代的变迁,确实改变了很多,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校门附近的篮球场。那是我们当年必须顶着烈日、不停奔跑的地方。体育节时,我们冲进球场尽情玩乐,因为那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空间。后来,我们才到体育馆进行运动项目,得以在室内挥汗如雨,免去曝晒之苦。

只不过,如今的篮球场已成了停车场。随着时代进步,许多老师有能力拥有汽车,便逐渐放弃骑摩托车了。就像现在的学生,家人愿意牺牲睡眠时间接送孩子上学,校园旁停放的摩托已寥寥无几,不像以前那样放学时整排整排、引擎声此起彼落。

从校门望去,便是“宏愿楼”。记得在1990年代中期,我已在小学执教,亲历了宏愿楼的筹建过程。当年,连小学生也一同参与筹款活动,因为这不只是中学的建设,而是中华三校的共同心愿。我们秉持“吾爱中华”的精神,不分彼此地支持母校。

我印象特别深刻,是因为我教过的一位学生也叫“宏愿”;加上当时我国推行“2020年宏愿”,描绘国家迈向先进国的蓝图。只不过,时至今日,这个目标早已无法达成。

宏愿楼落成后,我曾教导的两位球员相继离世,也让不少人联想到是否与楼梯口的“煞气”有关。虽然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但相信命理的人,也许会有不同解读。

宏愿楼层层的阶梯,确实成了团体合照的热门场景。我们1986年毕业的中学生,在毕业30年后重返母校举行一系列活动,也特地在宏愿楼楼梯前拍下大合照。每年政府考试成绩放榜时,优异生总会在此排列整齐,高举成绩单合影;一旁更站着校方贵宾、嘉宾,共享荣耀时刻。

我已经许久没在篮球场上打球,也无法再轻松举起篮球投篮。可能我也不愿、也不能再在球场上奔跑,那段时光终究已远去。我曾经留下的足迹,也早已被岁月抹平。

如今的我,依旧每天都路过这所已经面目一新的母校。我不知道哪一天,这里是否会变得陌生,一个我不会再驻足的地方。虽然它承载着我将近半世纪的回忆,但有些回忆,却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