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支视频,内容是讲述华人在英国殖民时期,大批从中国被带到马来亚,从事矿业工作。视频指出这些人多数生活困苦,也被称为外来者。如今,这一群选择在马来亚落地生根的后代,却被指控“剥夺了马来人的土地”。在一段段的信息回复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仇恨,还有无止境的辱骂。
我看着视频的内容,也看着那些不堪的留言,心里很不是滋味。我选择留言,当然尽量中立,更多的是想告知:我们华人南来的历史,是怎样一段真实的迁移史。
当我阅读黄崇锐老师编辑的书籍,我了解了吉兰丹本地华人的足迹。我也曾参观话望生的水月宫,与当地人聊天时,理解了为什么客家人会千里迢迢来到这个曾盛产黄金的地方。我跟着妈妈回家乡,也明白了为什么外婆和外公会南来——都是为了生活。
读书时期,我看着年迈的奶奶,瘦小的身子,却知道自己比她幸运太多。十来岁的我还在打球读书,她却必须向命运低头,年纪小小被水客带到关丹某个地方,当童养媳。最后还被抛弃,一个人辛苦地把孩子拉扯大。
上世纪的华人,都是带着一个个辛酸的故事,来到马来亚这个地方。我记得曾经一位宗教师说的话,他含着泪、用简单的广东话说:“吃饱了吗?”这是广东人最常用的问候语。他解释,那一代人经历过饥荒,吃饱就是最大的安慰,这句话,是当年最温暖的祝福。
我也看到许多土生土长的华人,有些人与泰裔通婚,生活在郊区,依靠农耕与畜牧为主。他们更容易融入马来社区,也常和马来人做生意。所以,许多吉兰丹华人子弟,说得一口流利的吉兰丹话,也让一些马来人对吉兰丹华人另眼相看。但这,不正是生活环境的结果吗?
我曾听一位学者做的视频,提起吉兰丹华人为何容易融入马来社会。他说,最大的原因是华人人数少。少数服从多数,就算反抗,又能如何?我想起自己在学校,朋友也曾这样告诉我,所以我也学会了沉默。
在其他华人地区,比如华人新村,则是另一种情况。新村是英国殖民时期的产物,为了遏制共产党势力扩张,把华人集中安置。新村的华人必须一切从零开始,靠耕种维生,后来部分也获得了土地拥有权。当然,那是必须依据土地法令的。
留言内容中,透露出的是不满与担忧。他们担心自己的子孙是否会失去土地。而我们华社更担心的是,我们会不会连最基本的教育权利都被剥夺?
时代在进步,现在已是AI时代了,许多事务都可以由科技代劳。然而,我们的社会,却仿佛仍停留在过去,不断回想、争论着旧日的伤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