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放下藤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投诉,放下,往往是唯一的选择。谁愿意每天被家长举报?一班几十个家长,恐怕连穿上避弹衣都不够。
当家长走进校园,不再带着敬意,而是理直气壮地指责;当老师开始怀疑:“是不是不必太认真,反正薪水照拿?”那一刻,教育的温度,也悄然冷却。
家长对孩子成绩不满,向校方施压;质疑老师评分不公,甚至否定教师的专业。于是分数成了最重要的事,品德反而退到了角落。
更有比赛落选的家长,在群组里批评老师“没资格”“不公平”;甚至孩子写字潦草、老师纠正几句,孩子哭了,家长心疼,转而辱骂老师“变态”“神经病”。
原本一个教学群组,却变成了投诉的温床。家长群组、家长的小群组,再小的小群组,层层叠叠,唯独没有老师的声音。
如今的问题,不在于藤鞭,而在于家长的角色。许多家长开始指点老师、干预校方,教育的方向逐渐偏离。为了分数、为了排名、为了“公平”,甚至为了孩子脆弱的玻璃心——老师成了众矢之的。
其实,学校真正需要的不是“回到过去的严格”,而是更多的“辅导”——
辅导孩子,辅导家长,辅导老师,也辅导行政与校长。
当家长走进校园之前,不妨先问一句:老师真的过分吗?他真的不专业、不配教你的孩子吗?
校方也该思考:为何不袒护老师?学校的根基,其实就是一群愿意承担的老师。若所有教师都只依照指令办事,那教育的灵魂又在哪里?灵魂工程师若失去灵魂,教育岂不成了一场空壳的表演?
有人批评,为什么离开了校园,还要提起以前所发生的事情。
其实,我并不是没说过,只是因为说了真话,才被同事排挤、被上司警告、被家长围攻,最后连官员也下令封口。
那时候不能多说,只能选择沉默。如今离开了校园,终于可以自由一点,说出这些,
不是抱怨,而是提醒。
教育的反思,不是为了谁的面子,而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
家长若曾对老师不义,请痛定思过;校方若曾失衡,请重新校正。给老师多一点空间,也给孩子多一点榜样。否则,今天不让老师教育他们,明天社会会替你教育他们。
学校欢迎家长参与,但学校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礼堂、课室、壁画或花草;
而是更宽的空间——让孩子奔跑,让老师安心。
老师教育孩子,家长在家监督,校方管理学校,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教育,本来就该如此简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