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星期五

当法律越过校规,教育走向何方?


教育回归学校,并不简单。教育需要长期去经营,一旦被破坏了,当家长有了更多管道参与、教育局也开始干涉,其实就不再是单纯的教育了。

时代在变迁,家长的思想在转变,老师也在改变。三十年前,我踏入校园执教,那时必须使用藤鞭,严厉教育学生,为的是孩子的成绩和前途。

二十年前,时代进步,开始放下藤鞭。被惩罚长大的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被严惩,这没有错。他们希望用更温和的方式教育,于是努力地送孩子去补习班,希望孩子不会落在后头。

十年前,科技发达,老师必须面对全新的教育环境。我们可以利用科技来教学,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与兴趣,也不再需要用惩罚去逼动那些不肯学的小孩。

近年来,AI崛起,资讯更发达,孩子获得的知识更多。我设计网页、做互动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仍能看到有些孩子只是为了应酬而来上学。

时代不断改变,教育部提倡许多教育政策;家教干涉校政,家长直接投诉到教育部“SISPA”,甚至报警。我们把教育推向社会,而不是让学校处理。既然如此,将来家长会如此做,老师也会为了自己的权益选择报警;校方为了对付老师,也可能运用教育部的权限将老师调走。原来,一切早已超出学校范围,牵涉更多人。那,教育要如何回归?

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文章,校方竟以职权对付我,家教也以各种理由投诉。当校方不再珍惜老师,那就已经不是教育了。

当家长因为收费不满而选择不同的管道投诉,校方与老师、甚至董事部选择报警备案,看似是为了维护校方与教师的利益,但我们已经开始以法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学校里面对问题。那已经超出了学校的范围,舍弃了校规与秩序,改以法律介入。既然如此,以后若大家都以法律对峙,那么教育也将失去意义。

然而,家长有错吗?老师有错吗?说起来,大家都有错。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利益。当问题存在,就代表真的有问题,而不是该去袒护任何一方,或选择把问题扫入地毯下。有人以为“别发声”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永远不会真正解决,只会助长某一方。

或许试想,当校园已经被外来的力量侵犯,学生开始越界,家长更以法律保护自己,教育就已被慢慢侵蚀。老师也无需再用心教育,只当个教书匠,取悦任何一方。犯错的学生,直接交由校方处理,而不是苦口婆心地劝导。纪律老师为了避免麻烦,只给几次机会,记录在案,再犯就交校方处理;校方为了面子与方便,呼吁家长替孩子转校,看似简单,却在无声中默杀了一个学生。

学校逐渐把教育的重担推出去,说得好听是“维护学校利益”“保护其他学生”。然而,当我们还在念着“谆谆善诱”“有教无类”“春风化雨”等词语时,教育,其实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了。

教育的两难:当老师无力再保护学生


槟城一间中学的老师,因为惩罚一名特殊学生,被检察官认为是越线了,所以才会被提控。
虽然没有说明是怎样的特殊学生,但是为何老师会处罚该学生,而且是两位老师都惩罚同样的学生?
想必该学生是犯错了,而且不是一件事,所以才会被两位老师惩罚。可能是伤害了该学生,到底被伤害的程度如何,也没有加以说明。

在执教期间,也遇过好几位特殊学生,而且是难以控制的。家长也无法管控小孩。最重要的是,如果家长也没有办法与校方、老师配合,那么基本上,是无法禁止该学生做出越线的事情。当然,所犯的事情是不值得原谅的,但是基于是特殊学生,所以就必须放宽对待。然而,该学生对于其他学生的伤害,是否也会让更多人感到不公平?

可是,由于是儿童,也因为是教育,也没有理由开除他们,而是给他们一个机会。然后每一次的机会,可能也是制造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伤害其他学生,甚至是老师。如果家长也蛮不讲理,那么就会随意地干扰老师。
无可奈何的老师,只好默默地面对,想尽办法应付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要保护其他的小孩,避免被伤害。老师总是教导学生们,必须学会容忍,因为他们是特殊学生。然而,遭受伤害的小孩,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却无法得到公平的对待。

有的特殊学生,仿佛就是拿着王牌去欺负其他小孩,因为他们从来都不知道对还是错。有的家长可能察觉孩子的问题,会使出杀手锏对付孩子。看起来,有的像是在虐待,可是这确实是唯一的办法呵斥孩子犯错。然而,在学校,老师也是一样,总有他们的一套方法来对待特殊学生。有的会用藤鞭,有的会奖赏,有的会不断地引导,有的会使用小用具处罚。当然,当没有办法解决时,只好交由校方处理,避免与家长发生冲突。

所以,纪律老师的责任重大,他们面对的可能就是定时炸弹。因为不懂被处罚的学生,到底背景有多雄厚,或者会不会遭受报复。或许许多人不明白,那就不要管。可是,当老师连后盾也没有了,那么最后受害的还是学生。

在青春期的特殊学生,也可能会做出非常人的事情。尤其是男孩,更可能伤害女孩,甚至是女老师。他们不知道对错,也无法控制自己。可是,如果连家人也无法看顾他们,那么就不要让他们来学校,伤害其他人。
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是无法控制他们的脾气的。他们力大无穷,其他同学被殴打了,也不能对抗。然而,家长能做什么?投诉校方。其实校方也无可奈何,最多要求家长替孩子转校。当然,有明理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是错的。

但是,如果孩子真的做出了越线的事情,校方是否会选择报警?其实许多时候都不会那么做。当学校无力保护小孩的时候,我们教育的意义何在?

不久的将来,相信许多老师都会选择放下藤鞭,因为他们连自己都无法保护,又有何能力去保护其他的小孩。
可能,大家都选择了报警,让警察进入校园。学校不再是一个守规矩的地方,也不再是一个教育的地方,而是开始变成了犯罪的温床,需要警察来维持秩序。或许必须培训更多的警察,可是,真的能遏止学生犯罪吗?
如果能的话,那么在大人的世界里,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犯错,而必须面对法律的制裁。

然而,当校园里开始放下校规,而是使用法律时,我们又要如何教育学生呢?

2025年10月30日星期四

空中花园的早晨


早上的天气有些阴暗,看不到太阳的踪影。
我在空中花园走了一公里的路,想着以后旅途中也许可以走得更远。

这座空中花园,曾经美丽,如今却慢慢褪色了。地砖变色了,墙壁也变色了;种的不是花草,而是一片片香茅,越长越多,生命力顽强。树木开始枯萎,有的被砍伐;电灯柱生锈了,不知道晚上还会不会亮。只是我很久没有在夜晚散步了。

朋友曾说,管理一座公寓不容易,我相信了。
我曾是委员会的一员,也曾被住户责骂。后来,我退出了委员会,也退出了群组,从此乐得清闲。原来,无论在学校或社区,情况都一样:能不说就别说,能别管就别管。

大家常说,学校是大家的,社区是大家的。可“大家”并不代表意见被认同;有时反而被贴上“搞乱”的标签。于是,退出来或许更好。我也明白了,那些曾经热心教育的人,曾经积极出钱出力的人,后来为什么能完全退出,放下曾经的光辉。那确实需要勇气,也需要时机。
而我,恰好等到了那个时机。

在学校三十年,我以为自己会做到六十岁,然后光荣退休。可是在无理的投诉之后,我突然明白——我已不再适应了。于是,我选择离开。幸运的是,刚好满三十年,能平静地走出校门。
退休那天,学校给了一千令吉——恰好是一张出国机票的价钱。那一刻,我笑了。原来,离开后,就不必再期待学校感谢你。曾经研发软件、设计网页、带出冠军队、自掏腰包捐建校物,也只是教育路上的甲乙丙丁。
偶尔走在街上,有学生喊一声“老师”,我就觉得——这就够了。

朋友说,少数服从多数。学校不需要一个很厉害的人,只要一个听话的人。社区也是一样,没有人愿意听反声。
我教学生要勇敢说话,可有些人却觉得,不说话最好。于是,小孩慢慢不说话了,他们在无声中寻找快乐,也在无声中抗议。听起来好笑,却是真的。

人常说,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或许吧,但别把自己也烧尽了。
责骂学生很费力,苦口婆心也需要力气,鞭打手会痛,批改作业伤神,思考教学法耗脑筋。面对不同的孩子,要有十八般武艺。那时候的我,全力以赴,如今回想,也无悔。

现在的我,早晨在空中花园散步。曾经一度会打扫、拔草、浇水。
可后来,也学会认清现实。
花会谢,墙会旧,人会老。
但若还能平静地走在这一公里的路上,看着香茅在风中摇曳——
那已经是一种幸福。

2025年10月25日星期六

既然放下了藤鞭,又何必拿起呢?


好久以前,我放下了藤鞭,也不再随意处罚小孩。
如此也好,再不必花力气去鞭人。鞭打从来不是几鞭了事,还得对准手掌心,因为那里的皮厚。可有时仍会失手,藤条落在脉搏处,留下青痕,甚至鞭到手指而肿胀。后来,我会让学生在脉搏处垫一本书,好让痕迹不那么明显。听起来或许残酷,但那是一个年代的教育方式——严厉、认真,也带着一份无奈。

那时的老师为了学生的成绩拼尽全力,也严管学生的品德。若是因成绩受罚,必得指出错处;若是打架欺人,更要加倍处罚,再苦口婆心劝导。那一代的教育深信:“欺善怕恶”、“见义勇为”、“一视同仁”、“改过自新”、“痛改前非”,才是做人应有的态度。

那时的孩子活力十足,爬树、捉鱼、奔跑在草地上,身体强壮结实。顽皮的男孩被打得更重,若家长再加一鞭,回到学校时便满身伤痕。那时通讯不发达,家长忙碌,若他们踏入学校,事情通常不小。偶有家中的“宝贝”,也会因此学乖、懂事。其实,处罚并非唯一的办法,不让他们打球、暂停体育活动,反而更能让他们守规矩。

老师像万能的工匠,面对一张张稚嫩的面孔,要用智慧与耐心“开锁”,打开孩子的心。有人用篮球赢得尊敬,有人用知识赢得信任。那一点点的尊重,比起藤鞭,更加珍贵。

我曾讨厌教低年级的孩子,因为害怕家长的过度关爱。后来因为缺乏国文老师,我放下华文课本,担起国文教学的责任。放下严厉的角色,成为慈爱的老师;从高年级的课堂走入低年级的世界。渐渐地,我明白——低年级的孩子,不能处罚;哪怕是轻轻一捏脸,也可能留下痕迹。父母的疼爱、孩子的委屈、长辈的心疼,都是老师要衡量的。低年级需要爱心,高年级则需要分寸与严厉。

然而,现今的教育,还需要藤鞭吗?
教师职工会的书记告诉我,如今老师被投诉最多的,正是来自家长——尤其是华校家长。当老师因处罚学生而被告上法庭,甚至戴上手铐、低头认错时,谁又能维护他们?时代变了,教育环境变了,老师若不改变,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学校像一个小社区,奖罚分明是基本原则。老师是课室的主管,教导学生本是职责所在;至于惩罚,或许应交由校方处理。然而,校方是否愿意承担?他们也许担心车子多了几道刮痕,晚上接不完的信息;也许怕官员上门查问。于是,藤鞭成了摆设,成了“虚拟的工具”,敲敲桌子,也只是象征性地提醒。

或许有一天,学校会把犯错的学生直接交给警察,让法律取代校规。
当老师放下藤鞭,学校放下职责,教育若全交给社会——那,还算是教育吗?

既然我们早已放下藤鞭,又何必在无形中,再拿起另一条——
名为“投诉”与“恐惧”的鞭子呢?

2025年10月22日星期三

因为爱所以爱

拿着智能吉他学习了好一段日子,唱了读书时代的歌曲,粤语、华语和英语的歌曲,曾经很熟悉的歌曲,还有好听的歌曲,我尝试弹唱,歌声一般,自我陶醉。

突然一天,我和家人的群组,病重的哥哥突然要求我弹唱谢霆锋的《因为爱所以爱》。我曾经弹唱了谢霆锋的好几首歌曲,很喜欢他的《游乐场》和《别来无恙》。可是不谙华语的哥哥,却觉得《因为爱所以爱》最容易唱。而且还调侃地说,当他大声地唱着“因为爱所以爱”的时候,老婆就会责骂他了。或许哥哥就是要唱歌大嫂听,也可能大嫂还不明白这一句话的意思。

他们虽然在不同的学校读书,而且是男女分校,可是就在隔壁学校。一次的舞会,两人相似了,从读书时代,携手度过了好多个年代,实在不容易。虽然大嫂和我们不是很亲密,但是我们也不在乎,因为陪伴哥哥就是大嫂。

“因为爱所以爱”,就是这么简单。爱上了,就继续爱吧!不爱了,就放手吧!然而,两人的爱可以维持那么久,其实也不简单。我们两家的家庭背景悬峙,哥哥就是打工一族,大嫂就是千金小姐。然而,缘分拉近了彼此,也不在乎家庭背景。

我参与了他们的相遇时期,也参加他们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看着他们的宝宝出世了,也曾经拥抱着他们的小孩。至今,他们的孩子长大了,一个跟着一个也组织了家庭。我想,这就是每一个人的期望。可惜的是,还有几天,还是来不及看到儿子步入婚姻的殿堂,就这样的离开了人世间。

曾经是小时候同伴和兄长,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旅程。病魔带走了他,他也厌倦了和病魔搏斗。或许放弃是最后的决定,也是不舍得的事实,甚至是残酷的现实。没有得选择,没有得取舍,也没有权利。任由上天的决定,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时间过得很快,完成了六十年的一趟人生旅程。可能命运就不是完全由我们去决定,但是可以尝试去搏斗,去争取。就算是不能,也算是无遗憾吧!

在礼堂,看起来很平静,仿佛就是让躺着的人,可以感受到,原来离开人世间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那不舍得心情,还有留下的人那沉重的心情。还在的人,需要时间去适应,突然少了一个亲人,空间仿佛都变了,变得很空洞。平时在聊天室的留言,已经不在线上了,缺少了有趣的对话;聚会可能因为少了一个人也不再有意义了,甚至也没有了再聚。

我不知道怎样去看待这个世界,当我患病后,我知道有些事情不由得我们去选择。它仿佛就是写在我们的生死簿里,然后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必须来到这个人世间报到。然后,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阶段,慢慢地从人生的旅途中溜走了,也无法再回头。只有不停地往前走,而且越走越快,甚至,不知不觉走到了终点也不察觉。闭上了眼睛,睁开眼睛,可能就是另一个世界了。

偶尔,还是会唱“因为爱所以爱”,怀念已逝的哥哥,也感悟自己的人生,也曾经就是因为爱所以爱,就是这么简单。留下了的人,就爱身边的人;已走的人,把爱留在心中。

被困住的孩子


小时候读书,玩乐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

在低年级的时候,课室外面就是游乐场,还有草地;

在高年级的时候,校舍外面就是篮球场。上课前和下课的时候,就在球场玩乐。后来,开始打球了,花更多的时间在球场。

为了回家可以玩乐,所以一定在学校先把功课做完。放学后,书包一扔,就跑到附近去玩。看到水沟就跳进水沟捉鱼;看到红毛丹树,就爬上树采红毛丹;看到附近的马来小孩,就相约打西式拳击;要不然就相约到附近的草地踢球,打输了就互相叫嚣。傍晚时分,就在草地放风筝,还斗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会骑脚车后,就骑到不远处的游乐场玩。

升上中学,就不断地在球场奔驰。打篮球、打英式篮球、抛铅球、跳高,总之运动项目填满了我的时间。当然,有的还在拼命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命运。然而,一群中三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就提早出来社会工作。好多年过后,就看到某某人成了餐馆的老板、修车厂的老板、五金行的老板,当然也有的当推销员,各种行业都有,只是为了生活。

读书时期多姿多彩。中四、中五时,就相约去踢“死狗”,要不然就去拍沙龙照,有的还相约去拍拖。家长忙着工作,也没有时间管孩子。有的还必须帮忙家里,做家务、做生意。忙碌的生活,填满了我们的时间。

成年后的我们,为了生活而忙碌,很努力地工作赚钱,希望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就让补习班填满了孩子的时间。放学后直接去托儿所,做功课、补习。周末就上兴趣班,要不然就到商场逛逛。学生没有机会出外玩乐,父母亲也不放心。他们的生活圈越来越小,更不用说社交。父母会准时到校接孩子回家,然后直接送去托儿所或补习班,减少他们在学校溜达的时间,更不用说在外头看到学生的身影。

千禧年过后,科技发达,网际网络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 Z 世代的小孩,他们接触了电子产品。许多短视频可以在油管上看到,还可以上网玩游戏。后来,又有更多的社交媒体。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在外溜达,买了电脑让孩子学习。然而,玩乐占据了学习的时间。孩子在家也好,可以避免在外学坏。可是久而久之,他们开始渴望宅在家里,当个“宅男”算了。

双亲工作的时代,必须很努力地工作。他们要付孩子的补习费、托儿所费用,还有各种兴趣班的费用。然而,假期时,还会带全家出游。除了家里,可以多一份安全感。其实,外面的世界开始变得复杂了。女孩害怕被男子拐带、被骗情骗身;男孩害怕被人霸凌、被拉入黑社会。除了学校,家里就是避风港。既然如此,就索性呆在家里,哪里也不去。然而,时间久了也会觉得闷,那么电脑和手机就成为他们的娱乐工具。

这个大环境的改变,造就了现在的孩子。学校没有空间让学生玩乐,只有上课、下课、放学。有的学校,唯一能让青少年放松玩乐的体育节也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辅导班,还是用来上课。慢慢地,学生也懒得动了,别说打球,可能连跑都懒了,恨不得趴在桌子上睡觉。久而久之,他们来到学校只是为了应酬。加上没有考试班,还可以直升中四。父母也觉得无所谓,只要孩子继续留在学校最好,至少不会学坏,也有人帮忙管。学校的各种活动,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可能每个月都有活动,觉得无聊的学生就索性逃课,在家上网玩游戏更好。

上课提不起劲,也懒得参加活动。加上疫情期间,习惯了关在家里,就赖在家里最好。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手机和电脑。必须上网课,必须登入政府的各种网站学习,有的还上网补习班,那不是更好吗?连出门也无需,就可以学习。慢慢地,也觉得老师所教导的,都可以上网找到,甚至更快更好,那又何须老师的教导呢?

有的老师更妙,直接把功课丢在群组,教导学生自学。既然如此,那又何须老师呢?父母也觉得无所谓,只要孩子肯学习,什么方式也没关系。而且待在家里,至少很安全。

当然,还是有很多很努力的学生,但落在后头的学生肯定也不少,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很多。如此的成长环境,造就了现在的学生。学校的空间被硬体设备占据了,在社区可能还有一个游乐场;在家里,却只有冷漠的电视机和电脑。

也许孩子会利用电脑的优势,开始学习编辑网页、设计游戏、玩游戏买卖工具赚钱,有的投资股票。当然,也有不少沉迷于拍摄短视频、玩抖音当网红。有的甚至想,既然可以靠这些赚钱,那又何必继续学习?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因为家里贫穷而打暑假工,他们工作的目标只是为了买手机或喜欢的东西而已。

既然手机和电脑,或是眼前的事物已经可以满足他们,那么他们还有渴望吗?他们相信,简单就好了。如果能赖在家里当废青,似乎更好。

现时代的青少年,就是困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学校把他们推出去,是社会拒绝了他们,是家庭困住了他们。

2025年10月21日星期二

当十八般武艺的老师隐身了


当我们的教育体制慢慢变质,还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修复?
或许,永远也无法修复。
留下来的人,学会了随波逐流;离开的人,拍手叫好。放弃教育,也许反而得到了一种悠闲。

学校开始欢迎家长进入校园,希望他们能为学校出一份力。
有些人是单纯地为了孩子;有些人,则是为了利益。
他们进来后,觉得礼堂太小,就要建一座更富丽堂皇的礼堂,说是可以容纳更多人,甚至出租赚钱。
觉得老师的运动不够专业、舞蹈武术不够精彩,于是聘请外来的教练师父,开设各种兴趣班。
可惜,这些兴趣班都要收费。
站上舞台,也要有“背景”;代表学校,更要有“靠山”。
老师不再需要十八般武艺,因为家长似乎更懂。
他们开始指点江山,恨不得也捞个教练职位。
而教练、老师的职位,当然都不是免费的,于是津贴成了新的诱因。

学生多的学校成了最好的目标。
有人开始讨好校方,积极“贡献”,而所谓的贡献,最终都要家长买单。

曾经,学校的篮球训练是免费的。
老师们真心为学生训练,只为了让他们发光发热。
如今,外来的教练打着“发掘人才”的旗号,进校园办球赛、收报名费。
然后乒乓、羽球、游泳,一样接着一样。
老师们也乐得轻松,只当顾问,专心上课。
家长也开心——有外包教练,孩子能上台、能露脸;
就算没天分,口袋有钱也行。

慢慢地,老师不再训练学生,也不再举办才艺班。
外面的教练来教,老师照顾好自己就好。
而真正的人才,却在这过程中被一点点消磨。
留下的,是光鲜亮丽的学生,穿着名牌,却跑不动。
偶尔出现的天才,也必须“缴费”才有资格登场。

那些曾经十八般武艺的老师,如今只想待在课室里,
不敢表现,也不愿被看见。
学生眼里的老师,除了会教书,就什么也不会了。

我记得,当年担任篮球教练,
我在球场上奔驰,上篮、投球,赢得学生的掌声与欢呼。
那一刻,老师就是楷模。
学生们因为崇拜老师而努力学习,
为了继续上场,他们会完成功课、改进行为。
运动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我有一位同事带队拿下九连冠。
他并不是运动员,而是一位懂得教育孩子的老师。
他牺牲时间、耐心教导,学生自然懂得听话。
所以,教育不只是教学,更是发掘潜能,让学生找到自我动力。

后来我离开运动场,转而钻研科技。
我设计学习网站,自己编辑作业,不买书局的练习本,
因为我更了解学生需要什么。
我上传资料,让学生下载学习,也鼓励家长参与。
有的家长很积极,有的孩子也慢慢改变。
原本懒散的学生,开始愿意朗读;
不会读的,也能读出几个句子。
教育,是一场长期的经营。
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就会感激,也会努力。

然而,这些努力,渐渐被体制打乱。
家长不满评分,要求换老师;
校方要求老师配合政策,不许“太有主见”;
有势力的官员,因为投诉,就逼迫调动;
有权势的人,只因“不是自己的人”,就施压换人。

老师开始学会沉默。
他们祈祷别再被加工作,
害怕声量太高、表情太严,吓着某人的孩子。
他们开始扮演“教书匠”,隐藏其他才能,
哪怕是钢琴最高级,也无人知晓。

学校越办越多活动,
才艺班、礼堂、AI 产品层出不穷,
但家长都得掏腰包。
社会热心人士不停筹款,
仿佛半个世纪的筹款都未完,
校园地标屹立,却少了学生玩耍的空间。
老师更要小心——收钱太多,怕被诬陷;
收钱太少,怕被批评不尽力。

我们都忙着活动、筹款、布置,
却忘了,教育的本质只是:
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个愿意教的老师,
和一群愿意听的孩子。
老师教学生尊重别人,
而学生也该学会,尊重老师。

当学生不再尊重老师,
再多藤鞭也无济于事。
因为失去尊重的教育,会蔓延回家里,
变成一种社会性的冷漠。

学生的品德,需要时间去塑造;
但要摧毁,只需一瞬间。
当我们看见如今孩子的种种偏差行为,
其实,所有人都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