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星期一

音乐,不必完美也动人


一把智能吉他,让我有机会弹唱歌曲,也能在朋友生日时带来一些小惊喜。我会挑选不同风格的生日歌曲,为朋友送上祝福。简单的旋律,带着歌词的意义,再配上音乐伴奏,让我能弹唱出动感又温馨的歌曲。虽然歌声一般,但有音乐陪衬,就不必太在意唱得是否准调。

从最传统的生日歌,到不同年代的歌曲,我都会反复聆听,然后慢慢练习,接着录下视频。其实弹唱只是兴之所至,并没有投入太多时间。但学习音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大家不会太在乎我唱得好不好,反而更在意这份心意和分享的快乐。

我常常在想,自己这一生的轨迹很特别。从运动员到教师,再到喜欢科技、热爱写作,后来又在退休后投入音乐学习。一路走来,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的尝试与挑战。虽然过程很累,但我觉得这样的日子很有意义,用“无憾”两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退休后,我才慢慢接触音乐。许多人说音乐需要天分,我却觉得更需要的是学习的态度。我不追求专业,只是把它当作生活的调剂。开心时弹奏电子琴,拿着打印下来的歌谱,依着号码按下琴键。虽然手指有些僵硬,声音常常跑调,甚至唱歌时难以跟上伴奏,但对我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学习的过程。

在电子琴旁边,放着吉他架子。架子上有我的智能吉他和传统吉他。智能吉他让我弹唱了许多歌曲,甚至上千首。因为不断尝试,有些功能需要付会员费,我也乐意去尝试。手上的智能吉他是依着数字和指示来弹奏,搭配喇叭播放的配乐,使得歌曲更有节奏感。虽然操作不算容易,还需要慢慢摸索如何开始、如何转调,但随着时间,我也唱了许多自己喜欢的歌曲。甚至有些并不熟悉,却因为网络上的推荐,反而让我发现新的乐趣。

我弹唱过很多歌曲,也录制了不少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其实不是为了点赞,而是单纯想分享音乐带来的欢乐。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弹一首抒情歌;偶尔也换上摇滚歌曲。唱的内容涵盖不同年代,但最多的还是学生时代喜欢听的歌。我希望这些属于我们年代的歌曲,也能勾起朋友们的回忆。

当然,传统吉他就没那么简单了。虽然只是学了几个和弦,但要弹出完整的歌曲,对我来说并不容易,经常会跑调。学了一阵子,我甚至一度想放弃。不过既然买了吉他,就算学得不好,至少偶尔弹弹几个调,不至于浪费。期间我也上过几堂课,但最后还是成了“逃兵”。

朋友常常问我,提早退休以后打算做什么?我回答说,要做的事情多得很。生活就是这样,没事找事做,也能让日子过得充实。音乐只是其中一部分。偶尔我还会开玩笑:哪一天要是没旅费了,也可以像外国人一样,在街头弹唱,筹点旅费,也未尝不可。

我常告诉孩子,天很大,只要踏得出去,就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学习也是如此,总是学不完。最可惜的,是看到孩子们无精打采,伏在桌子上不愿意学习。我总觉得,那是一种浪费。学习本来就不该是负担,而是一种让人生更有趣的方式。

所以,音乐于我而言,不是要追求完美的演奏,而是让生活更有温度。无论是电子琴的笨拙弹奏,还是智能吉他的伴奏弹唱,甚至是传统吉他的零星练习,这些点滴都让我感受到,退休后的生活依旧充实而有意义。音乐填满了我的闲暇,就像曾经运动与教学填满了我的前半生。

2025年8月17日星期日

慢下来的吉兰丹,骑行中的发现


好久没骑行过桥,这次去巴西北根 (Pasir Pekan)。朋友说麦当劳已经开始在早上营业了,于是就在星期五休息日,车辆没那么多的时候,骑行到对岸。
从家里骑行到巴西北根的麦当劳,也不会太远,来回十公里。近期要携带自行车出国旅行,也顺便当作训练。

我骑到麦当劳时,时间还早。原来要八点才开始营业,并不是谷歌显示的二十四小时营业。于是就等待了一会。
这间麦当劳原本是唐恩都乐 (Dunkin’ Donuts)。解决了早餐,就想要骑行回家了。骑到桥头,发现河边有些改变。于是,就骑到河边去看看。原来这里已经进行了美化和提升工程,而且还有年轻人在拍照打卡。当然,我也替我的自行车拍照留念。

我沿着骑行道骑去,不再是坑坑洞洞,而是铺上了柏油路,还在行人道铺上石砖。原本的小路,看起来宽了许多。
骑了不远,就是黄泥路了。不过没下雨,还能骑,只是前面路况不好。以前也尝试过往前骑,可是前面就是一条小河,根本无法通过,而且路很难走。今天看着前方的情况,也不打算继续前进,就选择骑回头。

恰好在这时候遇到一位当地人,原来是美化工程的负责人。河边停泊的船只,也是他的产业。我们聊了一会儿。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想要把这里打理好,吸引更多游客。他所经营的游船,可以载游客游河。不过,我倒是觉得,这里的发展潜能很大。不过他说,这里的美化工程资金都是 NGO,所以要做起来也不容易。

我觉得吉兰丹确实存在着旅游业的潜力,只不过一直都做不好。资金不足、宣传、外来游客、政府资助等等,都是问题。不过,看着这位比我年轻几岁的友族同胞,想要把这里经营好,一定也花了很多钱和精力。我看他拿着青草喂养几只牛,还打趣地说:“就做个迷你动物园吧,养一些鸡鸭牛羊。”

我把自己到曼谷旅游,还有到中国旅游的经验告诉他。只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就可以发展旅游业。一艘游船,载着游客,船上准备道地美食,距离无需太远,就短短一个小时。让游客见识吉兰丹河,看着两旁的建筑,还有附近的马来甘榜。
当然,他也理解,只是缺乏资金,也没有得到政府协助。其实要做起来并不容易。这里的提升工程,也必须向非政府组织申请。我想,我也明白。

我们聊了不少话题,大家都是吉兰丹人,说的也是吉兰丹话。这就是为什么吉兰丹华人会比较容易融入马来社群,就是因为语言的关系。记得读书时代,在华校念书,说的是破烂的马来话。后来当了教师,多了时间和书记聊天,还有许多的马来家长,甚至日常生活接触的都是马来人。其实要懂吉兰丹话并不难,因为环境所逼。

回程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小范围的游乐场,旁边还有告示牌,是“昌明政府”的标志。看来,最近倪可敏来到吉兰丹,就是为了“昌明政府”。同是校友的他,应该也会为学校带来一些好消息吧!
不管是谁执政,其实人民需要的就是温饱与进步。不过,我还是觉得,吉兰丹确实慢了许多。不过也好,它就是一个适合退休的地方。

我骑过大桥,河面很平静,旁边的建筑物还是一样。我想,需要改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仿佛这里的时间,总是慢了一拍。

2025年8月12日星期二

旗帜之下,我们在争什么?



八月是国庆月,学校、商家、政府机构、私人单位,甚至大街小巷都会挂起国旗,同庆国庆日。看看邻国新加坡,国庆日全民同庆,今年因为六十周年纪念,甚至还发放“国庆红包”,数字后面还多加了一个“零”,全国一片喜庆。而在我国,却因为一面国旗的摆放问题,闹得沸沸扬扬。

记得过去,每到国庆月,学校都会依照教育部的指示进行布置。我也会教小朋友画国旗、唱爱国歌曲。歌声打破了课室的宁静,学生们的欢笑声也感染了我。国庆日当天,所有师生,甚至来宾也会聚集在体育馆,一起挥动国旗,唱着一首又一首的爱国歌曲。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同学,共同欢乐迎接国庆日,那是一种简单、直接的爱国情感。

商家也会主动挂上国旗和州旗,表达爱国之心。读书时代,爸爸总是叮嘱我,把国旗折好,收起来,隔年再用。所以,看着许多商店仍悬挂着历经风雨的国旗,那是国家走过的岁月印记。

以前的国旗质地不同于现在,可以使用多年,也避免了浪费。或许现在的国旗材质已经变化,价格也更便宜,当然会看到许多崭新的国旗。国旗必须高高悬挂,飘扬在蓝天白云之间,映照出红、白、蓝和黄色的鲜明色彩。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独特意义,线条、星星和月亮也都象征着特定的价值。所以,悬挂国旗,也代表了浓厚的爱国情操。

然而,如今挂国旗却可能招来麻烦;有人说“不挂就没事”,有人因售卖有瑕疵的国旗而害怕被取缔。一面象征国家的旗帜,竟成了引发争议甚至仇恨的焦点。

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区更是一片混乱。华人网友批评华人领袖“躲起来不发声”,非华人则指责华人“不爱国”,甚至自封为执法者。领导人出来灭火,也难免遭到双方辱骂——华人骂他只顾选票,非华人说他只顾本族。骂声从民族领袖延伸到首相,情绪愈发激烈,难以收拾。

也有马来学者呼吁大家正面看待事情。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国旗的问题?是霸凌事件?还是根深蒂固的种族矛盾?我更担心的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当学校教导孩子们与不同种族的朋友一起挥舞国旗、唱爱国歌曲、学习道德观,我们是否确保这些观念能伴随他们成长,真正内化为生活中的价值?可惜,现实并不乐观。

如今,只要刷一刷社交媒体,就能看到充满仇恨与偏见的留言。呼吁大家多留意国旗,看到错误立刻报警。每个人都维护自己的利益,觉得自己才是被不公平对待的一群。可最终,我们在争什么?还不是为了生活。

2025年8月9日星期六

爱国教育与理性守法——从课堂到社会的思考


每逢国庆前夕,我都会在课堂上教学生画国旗。先分发一张单线纸,通过展示台示范——画线条、星星和月亮。学生必须知道星星有多少个尖角,于是画得有的工整、有的乱七八糟。等线条完成,就开始上色:七条红色横线,白色部分留白;接着涂上星月的黄色,象征皇室;最后补上蓝色底部。国旗完成后,用竹签固定。

国旗做好了,就学唱爱国歌曲:《Jalur Gemilang》、《Kami Anak Malaysia》、《Tanggal 31》……学生看着视频,一边唱一边挥动国旗,有时还会在球场上跑动,让国旗迎风飘扬。每一届学生都会学会画国旗、唱爱国歌曲,因为爱国情操必须从小培养——毕竟,我们都是国家的一份子。

在学校,学生培养爱国情操、背诵国家原则、熟读校训,传递的都是正面信息。然而,在成人的世界里,现实并非如此单纯。媒体的报道有时信息不完整,但大标题足以引发情绪共鸣;有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却已被迅速炒作,留言区更是充斥误导。

在班上处理学生被投诉的事件时,老师会先查明原委,再公平处理。弱势者往往是受害者,但公正的老师会为他们撑腰。学校像一个小社区,老师与管理层必须担起责任;当老师有事,校长要出面保护;校长遇到问题,则应由家教协会和董事部担当——否则这些团体只是挂名而已。

然而,现实中总有人宁愿“少做少错”,甚至教孩子用武力反击霸凌,但问题依然存在,因为缺乏尊重与法治观念。许多事情选择私了,弱势者总是吃亏。

国家有国法,学校有校规。犯错就应依法处理。例如国旗悬挂错误的事件,如果发现问题,应报警,由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再由法庭公正裁决,而不是任由第三方炒作、挑拨、围攻。这样只会制造恐慌与仇恨。

法律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执法人员也必须公正执行。然而,现实中常常夹杂政治目的。人民代议士、商会等团体,是否愿意站出来,以理性方式协助解决问题?

或许,是时候让社会大众都了解法律,不仅保护自己,也维护共同的权益——一切交由法律裁决,而不是情绪化的舆论。否则,媒体和留言区里的仇恨与怒气,只会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真善美的同时,自己却背离了这些价值。

2025年8月7日星期四

网络放大了问题,也放大了态度


之前,我和一位还在中学就读的孩子谈起网红制作视频的内容。

他的见解是:现在的人很多都是“趁流量”,只不过有些人所做的内容并不被大众接受。然而,因为有了网络世界,他们看了许多网红的视频,就会想出更“突出”的内容——这也是现今年轻一代的思维模式。也因此,有些国家严禁儿童浏览特定网站。

许多社会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过去的黑社会、流氓、大耳窿等,也都是严重的社会现象;只是因为当时网络不发达,很多事情不为人知。比如,最近流传的“中学生打老师”视频——难道以前没有发生过吗?曾经也有学生殴打老师,只是那时没被大量传播。如今,因为媒体的关注与舆论的放大,这类事件显得更加严重。类似的,还有最近发生的国旗倒挂事件,过去也可能发生,只是没有被广泛讨论。

成长中的学生思想各异,这也是霸凌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环境?我在抖音上看到许多视频内容充满了仇恨,尤其是民族之间的摩擦。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甚至国家层面,人们都在互相指责。在这样的环境中,唯有内心足够强大,才能不被仇恨淹没。

许多网友发表意见时,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争论甚至辱骂不断。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传达信息时更心平气和?当孩子看到大人如此行事,他们也会耳濡目染,将来在不同的时代,可能做出更加极端的举动。很多人做直播或视频,发表意见时,总觉得自己传达的是“对”的内容。其实,对与错常常只是个人的观点。与其争执,不如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传达正确的思想。

不同年龄层对同一件事的感受也不同。老年人看到年轻人拍摄的视频,或许觉得是胡闹,不易接受;孩子看大人的视频,也可能毫无兴趣。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世界观里,不断批评别人的“不对”。年轻人往往没有回击的本钱,因为缺乏资源与话语权;而有些成年人的留言,却令人难堪甚至侮辱。

互联网原本是让人获取更多、更快信息的工具,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大家觉得“反正只是打几个字”,又互不相识,但当事人可能因此留下深刻的身心创伤。许多事发生后,只留下“后悔”二字。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能学习更多,也能轻易抄袭内容。但是否还在思考?还在求学的孩子,话题已从“礼义廉耻、尊师重道”转向“科技与未来”。教育本就不简单——学校是否传达了正确的思想与道德观念?家长是否真正关心孩子,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往往要等到孩子出事,才惊觉他们会做出令人费解的举动。面对他们,我们是不断辱骂,还是给出正面的批评?他们当然需要适当的惩罚,但不必被残酷对待,更不该被推入深渊。

就像学校倒挂国旗的事件。当我教孩子画国旗时,会告诉他们要画七条白线、七条红线,星星的角数、月亮的颜色等。如果他们画错了,我不会因此受到重罚,而是告诉他们错误并让他们改正。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如今似乎都活得战战兢兢——害怕犯错、害怕被辱骂、害怕祸及家人,甚至害怕永远得不到原谅。


2025年8月6日星期三

土地、教育与身份:我们在担忧什么?


最近看了一支视频,内容是讲述华人在英国殖民时期,大批从中国被带到马来亚,从事矿业工作。视频指出这些人多数生活困苦,也被称为外来者。如今,这一群选择在马来亚落地生根的后代,却被指控“剥夺了马来人的土地”。在一段段的信息回复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仇恨,还有无止境的辱骂。

我看着视频的内容,也看着那些不堪的留言,心里很不是滋味。我选择留言,当然尽量中立,更多的是想告知:我们华人南来的历史,是怎样一段真实的迁移史。

当我阅读黄崇锐老师编辑的书籍,我了解了吉兰丹本地华人的足迹。我也曾参观话望生的水月宫,与当地人聊天时,理解了为什么客家人会千里迢迢来到这个曾盛产黄金的地方。我跟着妈妈回家乡,也明白了为什么外婆和外公会南来——都是为了生活。

读书时期,我看着年迈的奶奶,瘦小的身子,却知道自己比她幸运太多。十来岁的我还在打球读书,她却必须向命运低头,年纪小小被水客带到关丹某个地方,当童养媳。最后还被抛弃,一个人辛苦地把孩子拉扯大。

上世纪的华人,都是带着一个个辛酸的故事,来到马来亚这个地方。我记得曾经一位宗教师说的话,他含着泪、用简单的广东话说:“吃饱了吗?”这是广东人最常用的问候语。他解释,那一代人经历过饥荒,吃饱就是最大的安慰,这句话,是当年最温暖的祝福。

我也看到许多土生土长的华人,有些人与泰裔通婚,生活在郊区,依靠农耕与畜牧为主。他们更容易融入马来社区,也常和马来人做生意。所以,许多吉兰丹华人子弟,说得一口流利的吉兰丹话,也让一些马来人对吉兰丹华人另眼相看。但这,不正是生活环境的结果吗?

我曾听一位学者做的视频,提起吉兰丹华人为何容易融入马来社会。他说,最大的原因是华人人数少。少数服从多数,就算反抗,又能如何?我想起自己在学校,朋友也曾这样告诉我,所以我也学会了沉默。

在其他华人地区,比如华人新村,则是另一种情况。新村是英国殖民时期的产物,为了遏制共产党势力扩张,把华人集中安置。新村的华人必须一切从零开始,靠耕种维生,后来部分也获得了土地拥有权。当然,那是必须依据土地法令的。

留言内容中,透露出的是不满与担忧。他们担心自己的子孙是否会失去土地。而我们华社更担心的是,我们会不会连最基本的教育权利都被剥夺?

时代在进步,现在已是AI时代了,许多事务都可以由科技代劳。然而,我们的社会,却仿佛仍停留在过去,不断回想、争论着旧日的伤痕。








落地生根:我们华人的选择,还是命运的妥协?


最近在抖音看了一支视频,讲述华人先辈如何来到马来亚,最后选择了落地生根。视频内容提及,许多华人是被英国殖民政府从中国带来马来亚当苦力。或许,作为一名华人子弟,我们理应了解自己的根——我们的先辈是在何时来到这片土地、他们来这里的原因,以及为何最终选择留下。
这段历史,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横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最常被提起、也最具争议性的,是20世纪初期的那一波“下南洋”潮。许多祖辈来自中国南方,因为贫困、战乱,选择背井离乡谋生。他们之中大多数人从事采矿业、劳力工,被视为“外来者”。或许他们原本也希望能回乡与家人团聚,可现实却逼迫他们扎根异乡。其后的英国殖民政府通过条约,赋予当时的华人和印度人公民权,也因此促成了马来亚的独立。

他们留下,是为了生存;但留下来之后,他们更努力地生活。为了下一代,他们再苦也不放弃教育,于是华校得以延续至今。尽管面对茅草行动、教育政策的打压和改革,华社仍不屈不挠,坚持守护华文教育。这是他们留下的最大精神遗产。

然而,时至今日,这段历史却往往在族群之间产生误解和争议。常听见有人把马来西亚华人与印尼华人相比,认为马来西亚华人“太坚持”,而印尼华人却被“同化”得较为彻底。但现实是,印尼曾发生过排华暴动,而泰国华裔也因宗教和语言被自然融合。马来西亚的华人坚持母语、文化与教育,并不是为了对抗谁,而是为了活出自我、活出尊严。

近期的劳勿榴莲园事件,再次掀起了族群之间的矛盾。部分马来人认为,华人“得了居住权,还想争土地”,对华人提出抗争产生敌意。但据知情者所言,许多榴莲园早年已有口头或临时授权开发,也经历了多年耕种才逐步发展成如今的果园。或许其中确有非法开垦的成分,但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有关当局是否依法、公正执法,而不是以种族为出发点选择性执法。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如抖音、TikTok等),各族网友互相指责、辱骂的现象愈演愈烈。我们在教导孩子“互相尊重、彼此包容”的同时,却在网上看到成年人不断散播仇恨。教育教的是公平、友善、尊重;但现实中,孩子长大后看到的是政治操弄、制度不公与种族标签。

我曾在视频下留言,引来不少回应,其中就有马来朋友表示,他们感受到华人对他们地位的“威胁”。尤其在教育和经济方面,他们认为华人要求公平,其实是在剥夺他们的特权。然而,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所相信的资讯是否真实?还是只是人云亦云?

的确,有些人分享了在华人公司工作的不愉快经验。比如,一位商家雇员因频繁旷工,只能以日薪计算;但却被举报不公。现实是,某些雇佣制度是基于行为与绩效,而非种族。而在语言方面,某些职位需通晓中文,也许会被视为“歧视”,但许多友族同胞也因此选择学习中文,进入华校。这显示的不是排斥,而是包容与转变。

对华社而言,教育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几十年来,要进入大学已非易事,尤其非土著学生在大学名额上常受限制。我们不禁反思:国家更需要怎样的医生?优等生,还是中等生?当制度让优等生屡屡被拒之门外,年轻人是否会问:“我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这样的现实,让不少年轻人开始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选择不生育、不留在国内发展。

作为教师,我一直教导每一位学生: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这不仅仅是道德,更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我也清楚,若制度本身不公平,教育的努力终将被现实吞噬。强势的一方若不珍惜平等,终有一天也会成为制度下的牺牲者。

当政府强调“高收入者应多纳税、协助贫困群体”,这看似合理,但却未正视深层问题:为什么多数人还是苦?为什么多年的政策并未改善人民生活?当资源被分配得不公,人民之间的信任也会随之崩塌。

我们落地生根,不是为了抢什么,而是为了生活、为了下一代能活得更有尊严。或许我们不是原住民,但我们的血汗、坚持与贡献,也从未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