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

雨季如常,人生无常



近日大雨不断,气象台也宣布雨季来临了。

以前总是担心雨季会不会淹水,这是许多丹州子民心里的顾虑,我当然也包括在内。不过今年倒是松了一口气——空置两年的房子终于卖了,不再担心它在雨季被淹,也不必再烦恼没人处理。算是了了一桩事。

去年这个时候,我去了马尔代夫、曼谷和清迈,差不多玩了一个多月。回国后还赶上侄女的婚礼。今年原本要参加侄儿的婚礼,却因为大哥离世,婚礼暂时搁置了。

我看着窗外的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但心底清楚:无论天气如何,我的旅程还是继续往前走。原本没有打算旅行,却因为手上有国内机票,干脆改了日期,飞一趟也好。

许多事情,我们总以为安排妥当,可生活偏偏常有意外,计划因此胎死腹中也不是第一次。但雨季不同,每年都准时到来,提醒我们做好准备,迎接它的脚步。

这几天开始降温,风扇也少开了,打开门窗便是一阵阵冷风,非常舒服。雨一场接一场,有时甚至淹没低洼地区。不过我住在高楼,不会受影响,只是静静站在窗前,看着烟雨蒙蒙,听着滴答声与偶尔的狂风暴雨。

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但我知道,很快就是冬至、元旦,再来就是倒数的季节。看起来又是忙碌的一段时间。孩子今年面对政府考试,但他依然悠悠闲闲,看不出紧张,倒是我心里有些不愉快,却也只能顺其自然。

一年又一年,日子过得真的很快。小时候盼望快点长大,如今人老了,却希望孩子慢一点长大,真是矛盾。孩子现在的心态,就像我当年的读书时代。不过我倒是很享受那个年代,至少不用为钱烦恼。虽然前途看似平平,但生活能温饱就好,那时的人们大多也是这样想。但现在不一样了,口袋必须装得更满一些,才能置业、教育孩子、旅行,吃喝玩乐也能安心些。

2025年11月19日星期三

我以为结束了,其实只是另一种开始

  

《教师的任务》是我在 2009 年编辑的部落格。

孩子还在腹中的那些日子,我写完了最后的两本作业簿,赚了一点奶粉和尿布钱。孩子在 2008 年出世后,我开始接触部落格的编辑,也逐渐不再编写作业簿。于是,我慢慢整理学校的资料,把所有收集到的内容上传到云端。那也是我开始玩科技、学习电子教学产品的时期。当然,我也顺便售卖一些电子器材。当时的中马汇率还低,从中国购买教学器材相对划算,虽然品质普通,却足够让我学习。

我花了一个月,把部落格整理得井井有条。记得当时我告诉陈贻克校长,他淡淡地回应:“要做不难,要持续下去才是问题。”
如今回头看,我明白他说的是事实。虽然部落格一直沿用至今,我也曾向校方提出酬劳的建议,最终却不了了之。许多为学校做的事,本就不可能谈钱。

《教师的任务》最初只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部落格,不复杂,却记录着我对教育的观察与感受。教育界有太多不同的声音、立场与角度,而我只是把自己所见所想写下来。有些文章可能不被认同,但它们都是真实的。

后来,我把这些文章整理成书,出版了两本与教育有关的作品。

退休前经历过风风雨雨,也亲眼见证时代变迁、教育方针的更替。原以为退休后可以不再更新这个部落格;没想到,继续投稿的我,反而比以前更轻松——不用担心上司的眼光,可以更坦然地表达个人意见,也更忠于事实。

我原以为,退休之后,这个关于教育的部落格可以静静地停在原地,不再更新,也不再与风雨同行。毕竟写了那么多年,写过理念、写过制度、写过课堂里的故事,也写过一个老师对时代更替的无奈。甚至有一段时间,我告诉自己:够了,可以休息了。

然而,真正离开校园之后,我才发现,写教育的心并没有停下。反而因为少了顾虑、少了束缚,我竟然更自由地说出想说的、写下看见的,也更能诚实面对那些曾经不敢提起的事实。

原来,并不是写作结束了,而是我走进了一个更坦然、更真实、更自由的起点。

我选择这张照片,一只虚假的老虎。记得,当时新校长的到来,确实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我的门牙开始掉落了,植牙也面对了许多问题,而且带来很多的痛楚。后来因为写了一则帖子,发布到面子书,而招来了校长和家教成员的无理投诉,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侮辱。我选择了提早退休,就是不想在如此不堪的环境里继续教学。加上学校为了装置新的教学器材,我就是反对的那一位,让我不免想起,原来,我就是必须被除去的人。

然而,良心也让我知道,我会选择对抗,只是为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利益。可惜,我也做不到了。那么,只好选择退场了,皆大欢喜!

2025年11月18日星期二

曲终人散,孩子也长大了


前几天,是孩子的毕业典礼。典礼虽然结束了,他却还得回到学校应考——算起来,还无法真正离开校园的围墙。离开与不离开之间,他像停在两个阶段的走廊上,既不是学生,也还不是要离开的那个人。

我没有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他也不需要我去。孩子小学毕业那一年正逢疫情,错过了许多仪式、活动、庆典,可他却觉得无所谓。或许真的有人,天生对“过程”不那么执着,人生的节点在他们心中,并没有特别沉重的位置。

许多年前,我常负责毕业典礼的音响或摄影。对我来说,毕业要有一种仪式感:要开心、要热闹、要被祝福。毕业意味着一个阶段圆满结束,再往前走,就是未知。不是每个人都能走进大学校门,有的人很早就踏入社会大学,为生活奔波。小学、中学……每一个结束,其实都像人生的一次小转身。

所以,我总喜欢放快乐的歌曲,让孩子们在拥抱同学、握着老师的手时,是笑的、轻松的。我拍了很多照片,也剪了视频。每一年的主题不同,歌曲也不同。那些影像,我都很用心地做,只希望学生能带走一些美好的回忆。当然,还有那些退休的老师——共事几十年,是难得的缘分,我也希望留下属于他们的光影。

奇怪的是,我从没用过张宇的歌。或许他的大多数歌曲都太伤、太情绪、太适合失恋。最近我玩智能吉他,弹唱了他的《曲终人散》。虽然写的是男女感情的离开,但“曲终人散”这个意境,也可以放在任何人的离别上——带走的是不舍,留下的,是淡淡的痛与遗憾。

我希望孩子能带着轻松快乐的心情离开学校,没有不舍,也不需要遗憾。或许这也是一种祝福:时间还长,不必太早学会悲伤,对成长未必是坏事。可是,我也会想:一个没有真正经历过悲伤的孩子,将来能不能承受生命里的某些痛?

孩子小时候,父亲去世了。他并没有太长的悲伤——那时他太小了,我只记得他红着眼对我说:“我不要新爸爸!” 其实我从来也没有想过寻找另一个伴侣。但那一天,他的悲伤简单、直接、却也短暂,仿佛悲这个字,在他的生命里一直很陌生。

回想我自己的学生时代,大部分时间都在球场。奔跑、跌倒、流汗,留下许多遗憾;成绩不好,耽误了升学的道路。我常觉得可惜。但看着孩子能无忧无虑长大,反而是一种福气——至少他面对的挑战,比我当年少许多。他多了更多快乐的时间,童年的无邪,成长的轻盈,这些都是难得的礼物。然而,我却常常觉得他好像对什么都无所谓。这样到底是好还是坏?我也不敢下定论。

那天,我弹唱《曲终人散》。不难唱,却难以诠释。因为它是一首情歌,也是一种疼痛歌。只有真正经历过失去的人,才能体会那句“曲终人散”的重量。可是,当我一边弹一边想,我忽然明白:每一次人生的告别,其实都是曲终;而每一次曲终,都会让人长大。

或许,我之所以喜欢这首歌,并不是因为它悲,而是因为它写出了某种我也曾经明白的——原来人生的散场,不会有人教你;唯有痛过,才会懂。

2025年11月12日星期三

不听话的老师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老师们提早退休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对教学失去兴趣,或是健康问题。我原本也可以以健康为由,但书记提醒我,只要写“对教学失去兴趣”就容易多了,不必附上那么多文件。

几页的表格,加上没有贷款,很快就填好了。我提早交给书记,还交代他记得呈上。他也笑说:“这种申请一定会批,只是要排队。”果然,我的申请在上万份表格中只是其中一份,批准后,还得等三个月才能正式退休。

其实,从新校长上任那一刻起,我心里已经有了提早退休的念头。我太了解她了——一个功利的人。我们曾是同事,她也了解我,知道我能帮她,也能反她。尽管如此,我仍然选择帮她,因为那时的我,觉得都是为了学校,就无所谓了。当然,可能她也选择了包容我,尤其是需要有人协助的时候。

那几年,学校正迈入科技时代。我负责推动校园数码化,一步步让学校连上网络。疫情爆发后,网课成了唯一的出路。我协助老师们学习线上教学,只希望学生的学习不中断。后来恢复实体课,我们又分阶段实施网课,我和一位家教合力布线,让全校能上网。短短一个星期,网络覆盖全校,老师们可以在教室里上网教学。

接着,教育局要求电子教案,我便自己编写模板,把资料上载云端,让老师轻松使用。我没收一分钱,只是为了一丝的满足感。

当一切步上轨道,我知道,是时候交棒给年轻老师了。我开始专注编写教学网页,让学生能随时上网自学。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帮助了不少学生。只是,我走得太快,也开始被视为“格格不入”的老师。当我不再随大队、不再照章办事时,就被贴上了“不听话”的标签。我渐渐明白,老师不再需要主见,只需要“听话”。所谓的会议,不过成了“信息传达”,有时我想,既然如此,何不直接在群组发通知就好了?

如此的情况,不禁让我想起,我在教学的时候,希望学生们要勇于发言,要有创意。然而,当大家也不敢发言了,就做个听话的老师。当然也会要求学生们,听话就好,少发言。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学生们都选择了“听话”,可是内心却在挣扎,只不过是等待时间爆发而已。

我和一位同事,因不知所谓的事件而被投诉。我在会议中提议:学校应保护老师,避免外人、家长或家教干预教学。没想到,所谓的“保护伞”,却成了老师们的负担。上司甚至借助外来势力来“对付”不听话的老师,好像要拔除眼中钉。我突然想起小时候上课不听话,被老师罚站、被叫去见校长、被通知家长。现在呢?要是再严重些,大概直接报警处理老师也不奇怪了。

朋友劝我:“不适应就转校吧。”可我明白,教育的氛围已经变了,换了学校,也一样。

学校需要华社支持、需要资金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让外人左右校政,干涉教师。家长的出发点很单纯——为了孩子的成绩、安全、未来。老师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老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许许多多的孩子。

可是,当老师一次次被误解、被指责,甚至被放弃时,教育的意义,也慢慢被消磨了。最后,大家都在保护自己,计算利益,教育——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温度。

2025年11月11日星期二

我曾经是孩子,如今也做过老师


记得小时候,老师们总是很严厉,被处罚已经是家常便饭,可能不被罚才让人觉得奇怪。说起来,真的一箩筐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有时和朋友聊天,话题总绕回童年。许多事我已经淡忘,朋友一提起,我才恍然大悟。那时候我们常说:“长大后,我要当老师,然后教训那些孩子的孩子!”想来真是天真又好笑。

没想到后来,我真的成为了老师,还回到了母校执教。最尴尬的是,我竟然坐在当年的班主任面前接受指导。小时候的我,顽皮至极,常常让她头疼。幸好她是一位温和的老师,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但依旧健康。偶尔我们这些老学生还会去探望她,聊起那些年一起调皮捣蛋的往事。

那时的我们,总是逃避学习,任老师如何苦口婆心,我们也不怎么理会。打篮球成了我最爱的事,几乎把时间都花在球场上,也因此影响了成绩。如今回想起来,虽有些遗憾,但也不后悔。

我后来认真读书,终于也站上了讲台。刚执教时我很严厉,处罚学生毫不手软,毕竟他们比我小时候还调皮。但那时家长愿意放手管教,信任老师,全力配合。

后来,我转教国文,也开始反思自己,不再那么严厉,试图找到更温和的方式教育学生。当然,难免还是会遇到投诉,但我学会了坚持立场,只要觉得对,就无所畏惧。老师这份工作,本就得面对许多突如其来的事。

时代在变,学生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优渥,家长受教育程度也提高了,对孩子的关注更深。于是他们不愿孩子被处罚,甚至连责骂也难以接受。孩子不开心,可能就抗拒上学。

于是,家长与老师之间,仿佛筑起了一道“保护墙”。家长怕孩子受伤,老师怕自己被投诉。慢慢地,老师们也学会了“少做少错”,只完成学校交代的任务,不再多管。久而久之,学生知道自己有“权益”,有事就找家长,严重了便向校方投诉,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讨公道”。

我们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说到底,一切还是围绕着“孩子”。孩子成为冲突的核心,老师和家长反而成了彼此的对立面。

时代变迁,唯有改变才能应对未来。不管是老师、家长、学生,甚至学校本身,都必须改变。每一个年代都有新的挑战,尤其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变化更是翻天覆地。

但现实是,教育政策、文化冲击与科技进步之间的落差,常常让人跟不上。有些老师选择停滞不前,总说“以前比较好”。可我们也明白,现在是AI的时代,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孩子所需已不再只是课本里的知识,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准备好面对未来。

教育,不只是书本里的内容。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接受不同的声音,尊重不同的个体,拥有独立思考与选择的能力。我们必须引导他们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路,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而老师、家长、学校、社会,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伙伴,我们是一支团队。

我常提醒自己:要不断改变,去迎接每天的不同挑战。但当我面对一次突如其来的、无理的投诉,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那一刻,我做了决定——提早退休。离开我深爱的校园,给自己一条新路,也放下了执念。

一年过去了,我坐在一群退休老师中间。话题不再是教育,而是生活。也许,人生每一个阶段,都值得我们认真去活出自己。

2025年11月10日星期一

九连冠的背影


记得自己的第一个冠军队,就是当临教的时候。那一场比赛,对手还是自己的教练。

后来,回到母校执教,不止扛起学校男队教练一职,还必须带州队。当时候的教练群可不少,不只是球员之间的较量,还有教练之间的技术比拼。要打出好成绩,当然必须有好的球队,还要准备好后备球员,才能不愁缺乏接班人。

我担任教练的时间也不长,因为家庭问题,也刚好时机到了,我退出了篮坛。虽然如此,偶尔还是会指导学校的球队。

没几年,调来了一位男教师,一位不是篮球出身的老师,却扛起了教练一职。他是我球员的哥哥。弟弟在练球的时候,他常常来看,所以印象特别深。

我看着他一步一脚印地带着自己的球队,每一年都打出好成绩,甚至是打到了九连冠。九连冠,真的不简单。不只是学生的天分,更是教练的训练方法,还有不断训练后备球员的坚持。所有的一切,都是时间和精力经营出来的成果。

其实,能够有如此为篮球付出的人,真的很难得。学校球队往往消耗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而且是非盈利的。如果校方看重,那是一份荣誉;但有时候,也可能因此引来嫉妒。

我无法想象,一个不会打球的人,却爱上篮球,还教出了那么出色的球员。球员的纪律、队型,都是一种训练方法。当初的我,最难对付的从来不是球员,而是对手的教练。再好的球员,我都能应付;但教练不同,那是技术与战略的比拼。记得我曾在最后几分钟败给国家队的教练,那一次,我也服了。

所以,球员的技术要好,教练的战略也非常重要。只有长期训练,才能稳固球队的根基。

当我看着他每一年都捧着冠军回来,看到球员的喜悦、学校的骄傲,我也替他们高兴。但我觉得,一个球队应该走得更远,让球员扩大视野,而不是满足于现状。

丹州是个小地方,华人人口少,每年代表州队的,几乎都是熟悉的脸孔。缺乏球赛,也少了应赛经验。所以,训练球队必须打好基础,更要多参加比赛。只有不断积累经验,出赛时才不会被打得落花流水。这些,我都经历过。长期训练,确实能打出成绩。

后来,他捧回了九连冠。隔年,就是第十年了。他的班底球员都还在,而且很有实力。球员的能力,教练最清楚,他也很有把握再捧一个十连冠。我也期待着,因为那是学校的荣耀。

可惜,后来发生了可悲的事。他被校方和数位家教批评,列出了许多所谓的错误。但对我来说,那些都不算什么大事,只不过是一根导火线。
一个还热爱篮球的人,当然会尽力为自己争取。谁舍得放下自己多年来经营的球队?况且,隔年就是十连冠,那是教练的荣誉。可是,校方毫不留情,卸下了他的教练职,另派他人代替。隔年,他就被调走了。

他在新的学校不再教球,从大球变成了小球。然而,曾经意气风发的人,也被打压了。
留下来的球员,虽然没有他的指导,还是很争气,拿下了十连冠。只是,站在教练位置上的,不再是他。

后来,替代他的教练也离开了。留下来的老师,可能打球也不会。接下来的日子,还有机会再捧冠军吗?这是个未知数。外面的团体开始进入校园,继续训练球队。当然,这就是存在利益。

篮球的精神,还在。只是,那份由老师亲手带出的热血,已经渐渐淡了。







2025年11月9日星期日

一个人的旅程,一份自在


朋友发来讯息,问大家年尾有什么计划。
我的计划依然如旧:先到吉隆坡,聚会、吃喝玩乐、祭拜大哥,然后再出国旅行。
退休后的生活,似乎开始有了固定的模式——吉隆坡成了我的转站点,见见朋友,聊聊近况,然后再出发去体验生活,漫游他国。

我早已把旅行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当然,旅费不便宜;随性的旅程,总少不了行程的临时变动,也因此增加预算。一个人的旅程,加上一台折叠自行车,虽然不算方便,却成为最实用的代步工具。
我逐渐卸下那些不必要的行李,不再携带我喜欢的相机,用手机代替相机和平板。
但自行车,我还是会带,因为它让我骑得更远,看到更多风景与文化,也让我更自由地移动。

我的旅程,不再是吃喝玩乐,而是去感受生活。
许多食物我已不敢尝试,也不太喜欢。
许多网红打卡地太拥挤,不适合我。
许多旅游胜地太过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有人说,以后我会很孤独。
但我想,目前的我,其实很享受这份孤单——因为那是一种自由。
在旅途中遇见的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聊天,就算语言不通,也没关系。
旅途中的每个人都只是甲乙丙丁——路人,也包括我。
这样的旅程少了压力,无需取悦谁,也不必跟随谁,而是多了自主权。

旅程总在不断改变,因为新的资讯总提醒我:还有更好的地方,更适合的选择。
拥有选择权,让我感到安心与自在。原来那份自在,来之不易。
医生曾对我说:“好好享受人生。”
那一刻我才明白,为什么时间值得珍惜——因为错过,才会感到遗憾。
但我告诉自己,不说遗憾,只当作人生的过程。留下的痕迹,交给时间去复原;即使无法复原,也无所谓,因为人生本就如此。

世界很大,还有许多值得学习与探索的地方。
我珍惜能为自己做选择的自由,也感到安全。
当然,身边的人提醒我要照顾好自己,因为还有家人。
我想,这也是对的。
如今,我的冒险精神少了几分,多了几分顾虑与担忧。
我也明白,所谓的孤独,可能是从孩子长大那一刻开始。
当他有了自己的人生,也开始拥有自主权。
那时候,父母要学会放手——就像当初我放弃自己喜欢的生活,为了家庭、为了责任;
后来,又学会放手,为了自由。

孩子长大了,也该让他去追求属于他的自由。
那些错过的、失去的、遗憾的、回忆的——其实都不过是一瞬。
回头望时,我才明白,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需要勇气与坚强去面对。

或许,这就是人生最美的风景——学会独行,也学会温柔地与自己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