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

光辉岁月·过了半生的我



年轻的时候,我曾经梦想成为一名背包客,去不同的国家闯荡,探索世界的广阔与未知。

后来,回归家庭,在同一个地方驻足了二十年。努力工作,赚钱养家,支付医药费,买了房子,看着孩子慢慢长大。这似乎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虽然每一个人的过程不同,但方向大致相同。要说辛苦吗?也不尽然。当我听着朋友们的人生故事,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算是很幸福了。

人生中的每一次经历,有喜悦也有痛苦,但一切终将成为过去。那些过程,带我找到新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不是没有回头看,而是曾经无数次地思索——自己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模样?最终告诉自己:有些事,就不要再犹豫了。

如今,条件允许了,但健康却成了必须考量的因素。才明白,时间真的会带走一些东西。梦想未必都能坚持到底,但仍要继续前行,那就选择适合的、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最近去宁平爬山,却气喘如牛,回来后双脚酸痛难耐。医生叮嘱说:“年纪大了,就别勉强了。”我才真正体会,原来错过的就是错过,许多东西终究追不回。于是,就轻弹着智能吉他,唱起那首熟悉的《光辉岁月》。

蔡澜先生曾说:“先苦后甜”?其实不必在意先后顺序。我们也可以先尝甜,再面对苦。至少,甜的滋味曾经尝过。若人生只苦不甜,那才是真正的遗憾。毕竟,人生无常。

小时候家境并不宽裕,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于是,我把工作当作一种动力,而不是苦役。不然,又怎能好好走过人生的每一段路程呢?

当初当教师,并非我自小的梦想。但走着走着,我发现这条路,也不错。初期,我是个严格的老师,总想着教会孩子面对考试、理解做人道理;后来,我开始改变自己,试着走进孩子的世界。

我不敢说自己是一名好老师,但我确实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欢笑,让教室的气氛更加活泼。我终于明白,老师未必一定要严厉才算成功。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何尝不是一种成就感?而且自己,也更开心了。

前些日子,遇见几位昔日学生,他们热情地叫我“老师”。他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些学生小时候并不突出,但如今也能在社会中站稳脚步。原来,每一条路,都是他们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不禁思索:他们是否也能享受自己的工作?就像后来的我,终于明白,教育孩子,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真正的教育。

或许,我们都该重新理解“人生”的意义。是否每一段路,都必须先苦后甜?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好多了,他们也更懂得享受生活。我们所错失的,或许不需要他们再去经历。每一个人的需求不同,也就没有一定要复制的“苦”。

人生,没有统一的剧本。过去的我努力走来,现在的我愿意慢一点、柔一点,弹着一首老歌,看着新一代走他们的路。只要他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辉岁月,那我们曾经走过的,也就值得了。

2025年4月15日星期二

今天的孩子,谁来教育?——清晨省思


今天早上,必须到医院复诊。我先载孩子去学校,怎知道还有一公里的路,就已经开始塞车了。前往医院的方向,一路上很多个交通灯,结果,我就是一直堵在路上,花了近一小时才抵达医院。

我在路上,不断地思考。原来,当父母已经不简单了。载送孩子去学校,每一天的路程、塞车的时间、消耗的精力,真的不容易。更何况,我才不过送几公里的路而已,我也已经觉得烦恼了。

记得读书时代,我们都是乘坐巴士,然后骑自行车,最后骑摩托车。基本上,妈妈只在开学第一天驾车送我们三兄妹去学校,其他时间,我们自己解决。这是那个年代的“理所当然”。

而如今,时代不同了。家里有能力的,几乎都会亲自接送孩子,免不了再送去补习班、兴趣班。父母希望孩子学习更多,付出也更多。华人一向秉持“穷不能穷教育”的观念,这样的信念,也成了许多家庭的压力源。

执教三十年,教导的孩子无数,如今开始教导学生的孩子,这是“隔代教育”的印记。孩子变了,父母更不一样。父母的关爱更多,老师的担子也更重。于是,我们这些老师,也不得不改变。
昔日的学生说我:“老师,你变了。以前看到你就怕,现在学生都骑在你头上了!”
是啊,我变了。不是因为我愿意,而是我必须。因为我现在面对的是一年级、二年级的小孩,而他们背后,是一群更难应对的父母。他们的“爱”,往往启动了过度保护机制。他们想弥补当年自己的缺失,却不知,这样的补偿,已让老师们喘不过气。

再加上网络的发达,信息的传达变得方便,关系却变得更疏离。少了见面、少了对话,多了误解、多了指责。老师说不动学生,就直接找家长,家长解决得了最好,解决不了就送去补习班,继续用金钱堆砌教育的堡垒。

我曾参加家长交流会,听到老师对家长说:“让孩子去补习吧!”心里其实很不是滋味。学校教育,难道不是应该由学校承担?
我承认,自己也曾是补习老师。但正因如此,我更清楚——教育不应只是把孩子送到另一个“战场”,而是需要我们一起肩扛责任。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工作忙碌、功课难度大、时间不够……家长只能妥协,“只要孩子功课完成就好”。不是不想教,而是力不从心。朋友曾说:“我从不过问老师怎么教孩子,因为我相信老师,也知道老师的辛苦。”这句话我记了好多年。

是的,是“愿意”教导孩子,而不是“必须”教导孩子。这之间的差别,有多少人能懂?

教育,不是单靠热忱就能维持的。时代变了,人心也变了。如今的校园富丽堂皇,设备先进,但草地却少了,孩子奔跑的地方变成了水泥地,嬉闹声也逐渐消失。他们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却失去了最原本的童真。

他们内心蠢蠢欲动,却被安静阅读的时间压抑;他们表面乖巧,心中却开始埋怨:“为什么我的人生是这样的?”于是,他们转向荧幕世界,找寻安慰,寻找理解,也学会了隐藏情绪,甚至伤人言语。

最近的宽柔事件,令人震惊。许多人指责犯错的学生,家长说孩子很乖很内向。但内向,不等于不会迷失。我们太相信孩子的乖巧,以为他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对错,却忘了:他们只是孩子。

一旦有学生犯错,社会一哄而上,指责、挖旧账、推卸责任……那些曾选择沉默的人,也开始后悔。而真正愿意站出来的人,往往却先被“灭声”。

我也曾站出来为同事发声,结果遭上司以公务员守则压制,还要我接受辅导。我愿意接受,因为我知道,真相才是教育的根本。后来,我悄悄离开学校,没有风光退休,但我无悔。

结语:

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它需要家长、老师、社会,共同守护与付出。今天的孩子,处在前所未有的时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无法回到过去的单纯,却可以选择更理解、更包容地面对彼此。

我只希望,当我们的孩子再次望向大人时,他们看到的不是责备的眼神,而是一双愿意倾听与理解的眼睛。

教育,不该只是制度、成绩和工具;教育,应该回归人本、温度与关怀。

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穿着大鞋奔跑的年少时光


还记得第一次被选为代表吉兰丹州,参加全国学联小童篮球赛时,感到非常兴奋。我要求爸爸给我买一双球鞋,好让我穿着球鞋去比赛,而不是穿着校鞋。爸爸听了,便给我一笔钱,我兴冲冲地去鞋店,挑了一双白色帆布的回力牌球鞋。

那时候,大多数的球员都穿回力鞋,是中国制造的牌子,可能价格比较比较便宜吧!我到了鞋店,看着架子上的校鞋,有的还是回力牌子的。我选了回力牌球鞋,而且选了比较大双,希望可以穿得比较久。如今回想起来,这样的“精打细算”既傻气又可爱。

我带着新鞋和爸爸给的五十令吉零用钱,随大队乘坐老旧的学生巴士,启程前往吉打州的亚罗士打,这是我第一个代表丹州出赛,心情激动又紧张。

第一场球赛,我早已记不清是哪一州,只记得我的球队很快就被淘汰了。而那双回力球鞋,因为尺寸太大,跑起来噼噼啪啪的声音,脚下不稳,整个人很不自在。从那时起,我深深记住:“球鞋不合脚,球员难以发挥。”后来自己当了教练,我也常常提醒球员:出赛之前不要临时买新鞋,更不能穿不合脚的鞋子。

那一双鞋子,鞋底很快就磨损,因为训练常在粗糙的球场上进行。有几次,鞋底几乎磨穿了,我却不好意思再向爸爸要钱,只能勉强穿。结果,脚底也磨破了,起了一大片水泡。尽管如此,我还是贴上胶布,坚持打球。现在想来,当年的球友们也会面对如此的困境,因为我们的球场太粗糙了。

那几年,我换了好几双回力球鞋,因为回力球鞋是我能够负担的。直到再次代表州再出队,我才再次向爸爸提出想要一双更好的球鞋。从那时起,我便不再穿帆布回力球鞋,而是选择具有保护性的运动鞋。

每次出赛,我都会注意其他州属球员的装备。他们一走进球场,脚踏名牌球鞋,整齐划一,气势逼人。而我们呢?球衣穿了好几年,有些甚至是“前辈”传下来的,尺寸不合,套在身上像裹着一团粽子。即便如此,我们从不在意,因为能够代表州队,本身就是一份荣耀。

后来,球队获得热心人士的赞助,我们终于也可以购买名牌球鞋,穿上统一的新球衣。回力球鞋慢慢在球队中消失了,新一代的球员甚至不认识“回力”这个品牌了。

我在球场奔跑多年,深知一双合脚、优质的球鞋有多重要。它让我跑得更快,跳得更高,也保护我的足踝。尽管曾经伤了足踝,脚肿得像粽子,但只要缠上绷带,我依然穿上球鞋,继续比赛,顿时也忘了原来自己的脚受伤了,还发挥自如。直到球赛结束,松开绷带。那时才发觉脚踝好肿,疼痛来袭,只能寻找按摩师治疗,休养一段日子才痊愈。妈妈看到我时常受伤的足踝,她也习惯了,还向朋友们要了一些偏方,如何治疗肿胀的足踝。

后来,我回到母校执教,重回熟悉的球场。但这次,我的身份不一样了,我成了一名篮球教练,也接任州队教练一职。球场还是一样粗糙,跌倒的时候还是非常痛。所以许多娇嫩的小孩,也拒绝打球了。我还记得,我去挑选球员的时候,总是有学生暗自祈祷,希望自己不被挑选。

我眼看当时的球员,个个穿着名牌球鞋和定制球衣,装备讲究,姿态自信。家长们更舍得为孩子投资,孩子们也开始注重品牌、讲究表现,这一切都反映着时代的进步。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这些装备。我记得很多年前在全国学联赛,曾看到一群光着脚的球员在球场上奔驰。他们的教练说,小孩穿上了鞋子反而不会打球,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赤脚的球场上成长。

后来我卸下教练的身份,也不再踏入球场。现在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家长已经有能力送他们参加课外社团。在篮球场上奔跑的小孩,已经越来越少了,篮球也从一项普及运动,慢慢地走向专业和分化。老师也无需文武双全了,因为到处都可以看到专业的教练。

最近在广州北京路闲逛,看到满街林立的品牌商店,多数售卖衣物,也少不了各式各样的鞋子。许多品牌我都感到熟悉,也看到一些本地的品牌。走过其中一家店,我的目光忽然被“回力”吸引住了。

鞋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鞋子,其中当然也有帆布鞋。不过这些帆布鞋已不再是我记忆中那种白底红线、朴素简单的模样,如今的它多了一些设计感,也印上了醒目的标志,仿佛要向世界证明:这个老牌子,也有能力在众多名牌中站稳脚步。

我站在店外看着,却始终没有走进去。不知为何,售货员太热情了,让我有些却步。其实,我也并没有打算买,只是心里泛起了一股说不出的情感——那曾经陪伴我少年时光、陪我征战球场的回力鞋,如今依旧存在,只是它走在了时代前头,而我,已经走出球场很久了。

我知道,回力这个老品牌,仍在中国各地的商店中默默存在,继续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或许不再出现在我的球场人生中,却始终留在我记忆最深的起点——那里,有我第一双球鞋,第一场比赛,以及那个穿着大鞋、怀抱梦想奔跑的青少年。

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镜头以外的故事

 


这一张照片,是在 Pandan Indah 用手机拍摄的。我一直觉得,眼睛所看到的景色,往往比镜头更美,毕竟视觉所捕捉的,是立体的、流动的、带着温度的风景。然而,当画面透过镜头重现在眼前,那一瞬间的美,又仿佛拥有了另一种意义。

那天,家人载我到住宅区一个角落,只为让我从更好的角度拍摄。前方是一片树林,没有高楼阻挡,视野开阔。但我发现,附近的居民对这番景色早已习以为常,无人多看我一眼。或许,美景就在他们每日生活之中,反倒少了惊喜。

我站在那里,拍了几张照片,用的是刚买的手机——Vivo X200。成像还可以接受,当然无法媲美相机,尤其是那些高端镜头的细腻层次。

照片中,是远眺云顶高原的景色。云雾缠绕着高耸的建筑物,仿佛仙境。我不清楚那些建筑的名称,但熟悉云顶的人,大概一眼就能认出吧。对我而言,那只是途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并不在行程中的短暂停留。

蓝天白云之下,看不见太阳的踪影。它大概还藏在云后,静静等待时间将它唤醒。没有强烈的阳光,白云就肆意扩散,包围着那些高楼,好像在轻声对我说:“欢迎来到如梦似幻的云顶。”

我没有真正走进云顶,只是路过,只是遥望。但也在这一刻,我忽然明白——许多美景,并不一定非得亲临才能感受;有时候,从远处眺望,亦能触动心弦。

朋友却选择登上山顶,重温属于他们的两人世界。也许他们所追寻的,不只是景色,而是那段共享的时光。人各有旅途,情感与风景,往往交错交融。

我一直梦想拥有更好的镜头,以为那样能看得更远、更清晰。难怪那么多摄影爱好者不惜花费,升级器材,只为捕捉眼前那瞬间的动人。而有些人,甚至为了心中的影像画面,远赴异国,只为心中那份满足。

我想起大伯,他是一位摄影师,曾周游列国,相机随身,拍下无数异地风光。回国后,他会将照片冲洗出来,认真整理在相簿里。一页页翻看,仿佛再次走过那段旅程。后来,菲林相机被数码取代,冲印的照片也越来越少,相簿渐渐尘封。

前些日子,我去探望他。他拿出过去旅游的相簿与我分享,一边讲述旅途的故事,一边翻阅那些泛黄的画面。我心生羡慕,他的镜头曾走过那么多国家。而如今,高龄的他不再出游,相机静静地躺在防潮箱中,也许很久没有被触碰。他请我从书架上拿几本书,那是他在旅途中买下的旅游特辑,如今也成了回忆的象征。

而我呢?那台陪我多年的相机,其实也早该退役。但不是不再喜欢摄影,而是力不从心。摄影太耗时间,也太烧钱,我玩不起了。于是我动了放下的念头,买了一台镜头性能较佳的手机。结果,上路那天,我还是背起相机、扛着长焦镜头,从河内一路拍到广州。

我以为自己可以取舍,原来,取舍并不简单。

2025年4月6日星期日

弹一首《沉默是金》


最近买了智能吉他,弹起来很方便,当然价格也不便宜,而且软件也要付费。

最近学习弹唱张国荣的歌曲,从《沉默是金》开始,发觉歌词就是他的心思,好像就是告诉自己,要如何去面对人生。接着,也听了《有谁共鸣》和《当年情》。我想这些都是后期的歌曲,和他刚出道的曲风都不一样了。

我记得当年读书的时候,听到他的一首歌曲《monica》,不断地在舞台上跳跃,那就是当时的他。当时的他,还有几位香港歌手,都唱了许多代表青春时代的歌曲。

或许是经历了许多,我发觉后期的他,脸上都带着一些忧郁。后期的他也不再唱歌,而是转去影坛,香港的影坛又多了值得去看的电影。然而,他所演绎的戏,都带出了不同的风格,有悲有喜!

我看了《沉默是金》的歌词,也和朋友分享,她告诉了我,歌词就像是张国荣的心思,可是他却做不到了。

我记得之前面对了许多困境,写了很多的文字。文字就像是我的输出口,抒发了我的压抑的心情。我想,张国荣的歌词,就想是告诉大家,他的心思,可是有多少人真正的去理解。我也是因为弹了这首歌曲,才去仔细地看文字,然后通过朋友的分享,我才明白。

张国荣的经历,可能就是和一般人一样,只不过他是明星,许多事情都被放大了,当然也包括了他的隐私。然而普通的我们,可能就幸运得多了,至少还有自主权,也可以守着自己的秘密,也不怕有人去打击,因为平凡的人,谁人在乎!

多姿多彩的生活,是许多人都渴望的,但是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过着如此的生活。一个难得的人才,他选择了愚人节结束自己的生命,当许多人听到他离世的消息后,大家都是觉得是愚人节,只不过是笑话而已。可是现实却告诉我们,香港影坛已经失去了一位闪亮的巨星。

让许多人都感到很痛心,留下来的人,可能会很伤心,可是他的痛苦有谁知道。然而每逢愚人节,他的歌迷都会怀念他,然后告诉大家,愚人节再也不是不值得他们去愚人了。

我记得,曾经认识的人,也选择了自尽,一个还是读书的少年,一个已经是踏入中年的母亲。他们都是有各自的故事,只不过当时的他们,到底哪来的勇气,可以了却自己的生命!

我觉得,有时候就是一瞬间很茫然而已。我曾经驾着汽车,飞驰在无人的路上。车灯照亮了前方,灯光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亮,仿佛就是叫我加快速度。然而耳边,好像又传来了许多声音,不断地告诉我,别怕!很快就会抵达目的地了。当时的我,期望的是到另一个世界的目的地,希望一切都没事了!

车上的音乐好大声,慢慢地遮盖了耳边传来的杂声,最好也消失了。我的心定了下来,然后告诉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我看着来往的汽车,我开始放慢的车速,然后大哭了一场,我的心很痛,可是却是无可奈何!

有些事情就是必须面对,很无奈,很无助,但是会过去!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面对的挫折,其实也不少。我很幸运地跨越了半百,白发长了许多,人生观也不一样了。一切的努力,也看到了成果。有得有失,只不过是人生必须经历的,然而简单却是让生活更加充实。

我买了智能吉他的软件,相信会学习更多的歌曲。弹唱不同的歌曲,当然我也学习了理解歌词,告诉我歌曲的精髓,这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