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星期三

从河堤到球场:骑行中的篮球回忆



最近送孩子去学校,我便从后车厢拿出折叠自行车,沿小路骑行。穿过一条小桥,就进入了马来甘榜。很快,我来到河边。这里筑起了河堤,以防河水泛滥;然而,对岸没有堤坝,每逢涨水就会被淹没。

河边的小路已经铺上沥青。清晨时分,几个年轻人在跑步,也有上了年纪的人在步行。空气清新,人不多,显得格外安静。我坐在市议会设立的石凳上,左边是吉兰丹河,右边是一条大沟渠。沟渠另一侧,正在建设一座篮球场。

记得早些时候,庙宇旁的空地就设过几个球架,供人打球。但那里来往的摩托车、汽车太多,甚至常有野狗出没,并不是理想的场地。如今新建的球场,只是一块铺平的空地和两个球架。若要举办正式比赛,依旧显得拥挤,而且周围紧邻住宅,限制颇多。

回想我小时候打球,常到学校去。篮球场就在校门口,不论是小孩玩乐,还是球员练习,甚至球友切磋,都在那里。后来学校立下条规,禁止外人进入;有些学校发展时,拆掉球架,把球场改成停车场。喜欢篮球的人没了场地,兴趣渐渐消退,有人转向其他运动,有人干脆宅在家里打游戏。如今,电子竞技甚至已被承认为运动项目。

我从小打球,在球场奔驰,后来回到母校执教,也担任过几年教练。球员在场上承受的是胜负压力,只要一点点失误就可能失败;教练的责任则是培养,从小训练孩子,寻找有潜质的球员,长期付出心力,只为让球队争光。

球员需要天赋,也需要教练的坚持与栽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看到,也不是每个人愿意付出。教练亦然——从运动员转为教练,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并非人人能够承担。若中间掺杂了利益,往往错失真正有天赋的球员,也让肯奉献的教练心寒。

有一次在芙蓉,我看见新建的职业球场。进场要买票,胜出的球队还能获得奖金。我不禁感叹,时代真的不同了。如今的运动,不再是穷苦孩子借此改变命运的机会,而是有条件的人获取荣誉的途径。

当年,我以为篮球能改变命运。结果发现,真正能改变命运的,只有靠自己。当然,也有人能靠运动走出一条路。但投入的时间与金钱,是否能在成名后收回?还是,还没成功,就已向现实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