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抖音看了一支视频,讲述华人先辈如何来到马来亚,最后选择了落地生根。视频内容提及,许多华人是被英国殖民政府从中国带来马来亚当苦力。或许,作为一名华人子弟,我们理应了解自己的根——我们的先辈是在何时来到这片土地、他们来这里的原因,以及为何最终选择留下。
这段历史,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横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最常被提起、也最具争议性的,是20世纪初期的那一波“下南洋”潮。许多祖辈来自中国南方,因为贫困、战乱,选择背井离乡谋生。他们之中大多数人从事采矿业、劳力工,被视为“外来者”。或许他们原本也希望能回乡与家人团聚,可现实却逼迫他们扎根异乡。其后的英国殖民政府通过条约,赋予当时的华人和印度人公民权,也因此促成了马来亚的独立。
他们留下,是为了生存;但留下来之后,他们更努力地生活。为了下一代,他们再苦也不放弃教育,于是华校得以延续至今。尽管面对茅草行动、教育政策的打压和改革,华社仍不屈不挠,坚持守护华文教育。这是他们留下的最大精神遗产。
然而,时至今日,这段历史却往往在族群之间产生误解和争议。常听见有人把马来西亚华人与印尼华人相比,认为马来西亚华人“太坚持”,而印尼华人却被“同化”得较为彻底。但现实是,印尼曾发生过排华暴动,而泰国华裔也因宗教和语言被自然融合。马来西亚的华人坚持母语、文化与教育,并不是为了对抗谁,而是为了活出自我、活出尊严。
近期的劳勿榴莲园事件,再次掀起了族群之间的矛盾。部分马来人认为,华人“得了居住权,还想争土地”,对华人提出抗争产生敌意。但据知情者所言,许多榴莲园早年已有口头或临时授权开发,也经历了多年耕种才逐步发展成如今的果园。或许其中确有非法开垦的成分,但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有关当局是否依法、公正执法,而不是以种族为出发点选择性执法。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如抖音、TikTok等),各族网友互相指责、辱骂的现象愈演愈烈。我们在教导孩子“互相尊重、彼此包容”的同时,却在网上看到成年人不断散播仇恨。教育教的是公平、友善、尊重;但现实中,孩子长大后看到的是政治操弄、制度不公与种族标签。
我曾在视频下留言,引来不少回应,其中就有马来朋友表示,他们感受到华人对他们地位的“威胁”。尤其在教育和经济方面,他们认为华人要求公平,其实是在剥夺他们的特权。然而,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所相信的资讯是否真实?还是只是人云亦云?
的确,有些人分享了在华人公司工作的不愉快经验。比如,一位商家雇员因频繁旷工,只能以日薪计算;但却被举报不公。现实是,某些雇佣制度是基于行为与绩效,而非种族。而在语言方面,某些职位需通晓中文,也许会被视为“歧视”,但许多友族同胞也因此选择学习中文,进入华校。这显示的不是排斥,而是包容与转变。
对华社而言,教育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几十年来,要进入大学已非易事,尤其非土著学生在大学名额上常受限制。我们不禁反思:国家更需要怎样的医生?优等生,还是中等生?当制度让优等生屡屡被拒之门外,年轻人是否会问:“我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这样的现实,让不少年轻人开始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选择不生育、不留在国内发展。
作为教师,我一直教导每一位学生: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这不仅仅是道德,更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我也清楚,若制度本身不公平,教育的努力终将被现实吞噬。强势的一方若不珍惜平等,终有一天也会成为制度下的牺牲者。
当政府强调“高收入者应多纳税、协助贫困群体”,这看似合理,但却未正视深层问题:为什么多数人还是苦?为什么多年的政策并未改善人民生活?当资源被分配得不公,人民之间的信任也会随之崩塌。
我们落地生根,不是为了抢什么,而是为了生活、为了下一代能活得更有尊严。或许我们不是原住民,但我们的血汗、坚持与贡献,也从未少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