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8日星期日

骑行之间,捕捉那逐渐褪色的记忆

 

记得好一段日子,骑着自行车,拿着相机,拍摄了市中心的一些老旧的建筑物。曾经围绕着旧巴刹而建的两层楼店屋,注明了1927年建竣的建筑物。我想附近一带的两层楼店屋,都是差不多时间建竣的。

记得这一带的店屋,多数都是华人经营的店铺。两层楼的钢骨水泥和木材建成的建筑物,分成两层。楼下是做生意,楼上是住家。当时的店屋,屋身很长。可以保留后半段,当作厨房或是歇息的空间。

1927年,再过两年就差不多是一百年了。多么有历史性的建筑物,至今还保留着。只不过,有的已经是废弃了,有的已经重新维修或是提升,然后改造成为其他用途的商店。

记得有好几间店屋,都是经营杂货和批发生意,而且已经是老字号了。只不过,老一辈的没有能力继续经营,然而年轻一代也选择不再回来接手。杂货店的经营手法、资金支撑,甚至是面对商场的竞争,都是面临了危机。

商店关闭了,改成其他用途的商店。当然,还在经营的商店,还在支撑着,为的是生活。可能,有的也选择了转型,搬迁到更大空间的地方。几十年过去了,也不难看到已经成长的学生,选择了回来,接手家人留下的生意。或许这也是家人所盼望的——看到孩子终于回来,陪伴在身边。可是,还继续漂泊在外,甚至是落地生根的华人子弟还是很多。所以,难免华人人口逐渐减少,甚至曾经热闹的市中心,华人脸孔也不多了。

记得读书时代,还有执教的时候,这里还是非常热闹的地区。许多商店都是由华人经营,尤其是金铺,一排店屋,一定会有几间。可是现在看到的是,许多招牌上的字体,已经不再是中文字体,更多的是爪夷文和马来文。当然,现在的马来同袍也很炫耀地说,他们也很有钱。看看,到处都是他们经营的金铺,还吸引了许多马来妇女购买。

不知何时,周末的早上,这一带变得很热闹。原来变成了早市,吸引了许多马来同胞来摆摊子,直到中午时分。当然,还有附近的一条街,也封街了。这里搭了好多个帐篷,让回教徒坐下,聆听宗教师诵经。然而,这里也只不过隔着一条路,就是华人巴刹。

记得,这一条街,曾经是夜店和酒店。当然,现在也消失匿迹了,酒店也废弃了。

虽然不是在这一带成长,但是,这里也是熟悉的地方,是时代的见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