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

老师要的不是藤鞭,而是尊重


近日的社交媒体,甚至国会,都有人提出——要把藤鞭交回给老师。
其实,问题从来不在藤鞭,而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失衡。

我不谈太多,就说其中一项:家教走入校园,干涉校政
当家长开始介入学校运作,无形中也破坏了学校原本的教育结构。家长动辄投诉到教育局,甚至在官方网站上载“证据”,目的只是希望老师被取缔。家长逼迫家教采取行动,而校方为了某些原因,也选择配合。我们无法确定老师是否真的有严重失误,但许多时候,只是因为教学方法或评分标准不同,家长也可以干扰。

在外力的施压下,校方不得不妥协。或许是因为需要家长的支持来“建设学校”,于是牺牲了教育原则。

我见过的例子中,有老师因为评分太严格被投诉,校长为了息事宁人,只好调换老师。这样的决定,表面平息了风波,却深深打击了老师的信心。接手的老师也会小心翼翼,害怕被投诉。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老师教书前先查清学生是谁的孩子、背后是哪位家长。教学成了权力与关系的角力,公平荡然无存。

其他学生看到老师的顾忌,会认为老师不公;被投诉的学生反而被孤立。家长继续指责老师“针对孩子”,然后要求更换老师。于是,一个学年还没结束,老师被迫调班、甚至调离学校。这样的环境,要老师如何安心教学?

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现象,我不想一一细说,否则可以写上好几万字。
我只是想说,我也是受害者之一。
当家长踏入校园,干预校政,教育体系也在一点一滴崩塌。老师失去了热忱,也放下了初心。为了避免麻烦,他们学会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校方常说:“有什么意见就提出来。”但我们都知道,能被听进去的,往往只是校方想听的话而已。

当校方只听“顺耳”的声音,只选“听话”的老师;当家长挑选“配合”的老师,教育的灵魂早已被侵蚀。
所谓的“尊师重道”“礼义廉耻”,又还剩几分真实?

我常抬头望着学校礼堂上那块“礼义廉耻”的牌匾,不禁感到讽刺。
——家长与学生对老师早已失去了礼貌,只剩批评。
——当正义受压,众人却选择沉默。
——富丽堂皇的礼堂与高端设备,背后真能无利益往来吗?
——为私利破坏教育体系,难道不羞耻?

其实,老师要的从来不是藤鞭,而是尊重
老师要的不是权威,而是一点教育的空间——能真正陪孩子成长。
他们不需要再被繁琐的活动、筹款、汇报与评估淹没,也不想成为被家长和校方牵线的傀儡。
老师,只想做教育该有的事——教书育人。

当然,这些话,并不是我在职时不敢说,而是——一旦说了,就会被打压、被警告,甚至被排斥。
我告诉孩子们,要勇敢地面对一切;我自己也选择面对,也曾努力,也曾抗争。
然而,最后我还是选择离开。
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这一切,早已无药可救。
离开,并非逃避,而是为了保留那一份,不愿被同化的初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