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星期二

当十八般武艺的老师隐身了


当我们的教育体制慢慢腐败,还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修复?
或许,永远也无法修复。
留下来的人,学会了随波逐流;离开的人,拍手叫好。放弃教育,也许反而得到了一种悠闲。

学校开始欢迎家长进入校园,希望他们能为学校出一份力。
有些人是单纯地为了孩子;有些人,则是为了利益。
他们进来后,觉得礼堂太小,就要建一座更富丽堂皇的礼堂,说是可以容纳更多人,甚至出租赚钱。
觉得老师的运动不够专业、舞蹈武术不够精彩,于是聘请外来的教练师父,开设各种兴趣班。
可惜,这些兴趣班都要收费。
站上舞台,也要有“背景”;代表学校,更要有“靠山”。
老师不再需要十八般武艺,因为家长似乎更懂。
他们开始指点江山,恨不得也捞个教练职位。
而教练、老师的职位,当然都不是免费的,于是津贴成了新的诱因。

学生多的学校成了最好的目标。
有人开始讨好校方,积极“贡献”,而所谓的贡献,最终都要家长买单。

曾经,学校的篮球训练是免费的。
老师们真心为学生训练,只为了让他们发光发热。
如今,外来的教练打着“发掘人才”的旗号,进校园办球赛、收报名费。
然后乒乓、羽球、游泳,一样接着一样。
老师们也乐得轻松,只当顾问,专心上课。
家长也开心——有外包教练,孩子能上台、能露脸;
就算没天分,口袋有钱也行。

慢慢地,老师不再训练学生,也不再举办才艺班。
外面的教练来教,老师照顾好自己就好。
而真正的人才,却在这过程中被一点点消磨。
留下的,是光鲜亮丽的学生,穿着名牌,却跑不动。
偶尔出现的天才,也必须“缴费”才有资格登场。

那些曾经十八般武艺的老师,如今只想待在课室里,
不敢表现,也不愿被看见。
学生眼里的老师,除了会教书,就什么也不会了。

我记得,当年担任篮球教练,
我在球场上奔驰,上篮、投球,赢得学生的掌声与欢呼。
那一刻,老师就是楷模。
学生们因为崇拜老师而努力学习,
为了继续上场,他们会完成功课、改进行为。
运动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我有一位同事带队拿下九连冠。
他并不是运动员,而是一位懂得教育孩子的老师。
他牺牲时间、耐心教导,学生自然懂得听话。
所以,教育不只是教学,更是发掘潜能,让学生找到自我动力。

后来我离开运动场,转而钻研科技。
我设计学习网站,自己编辑作业,不买书局的练习本,
因为我更了解学生需要什么。
我上传资料,让学生下载学习,也鼓励家长参与。
有的家长很积极,有的孩子也慢慢改变。
原本懒散的学生,开始愿意朗读;
不会读的,也能读出几个句子。
教育,是一场长期的经营。
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就会感激,也会努力。

然而,这些努力,渐渐被体制打乱。
家长不满评分,要求换老师;
校方要求老师配合政策,不许“太有主见”;
有势力的官员,因为投诉,就逼迫调动;
有权势的人,只因“不是自己的人”,就施压换人。

老师开始学会沉默。
他们祈祷别再被加工作,
害怕声量太高、表情太严,吓着某人的孩子。
他们开始扮演“教书匠”,隐藏其他才能,
哪怕是钢琴最高级,也无人知晓。

学校越办越多活动,
才艺班、礼堂、AI 产品层出不穷,
但家长都得掏腰包。
社会热心人士不停筹款,
仿佛半个世纪的筹款都未完,
校园地标屹立,却少了学生玩耍的空间。
老师更要小心——收钱太多,怕被诬陷;
收钱太少,怕被批评不尽力。

我们都忙着活动、筹款、布置,
却忘了,教育的本质只是:
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个愿意教的老师,
和一群愿意听的孩子。
老师教学生尊重别人,
而学生也该学会,尊重老师。

当学生不再尊重老师,
再多藤鞭也无济于事。
因为失去尊重的教育,会蔓延回家里,
变成一种社会性的冷漠。

学生的品德,需要时间去塑造;
但要摧毁,只需一瞬间。
当我们看见如今孩子的种种偏差行为,
其实,所有人都有责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